曾头顶“水果第一股”光环的洪九果品(06689.HK),正滑向退市边缘。近日,洪九果品发布公告称,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决定取消其上市地位。
尽管洪九果品已向上市覆核委员会提交书面请求,要求进一步复核除牌决定,但其自2024年3月因无法披露财报停牌至今,已超过港交所规定的18个月停牌期限,叠加高管涉案、债务压顶等问题,其复牌希望渺茫。
企业战略专家霍虹屹表示,洪九果品陷入退市危机,本质上是其“高增长叙事”与“低质量治理”长期错配的结果。“一方面,公司在内部控制与合规机制上出现系统性失灵;另一方面,其业务高度依赖进口高客单价水果,叠加‘高预付、长应收’的重资产运营模式,在消费趋于理性、行业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极易陷入‘账上有利润、手中无现金’的困境。一旦现金流断裂,连锁反应将迅速蔓延。监管面的最新决定已将公司推至除牌边缘,这既是对单一企业的纠偏,也是一记行业警钟。 ”
拉响退市警报
根据公告,港交所上市委员会提出五大摘牌理由:洪九果品尚未完成调查,并采取适当补救措施;无法证明公司管理层及(或)对公司管理及运营有重大影响的任何人士的诚信、能力及品牌并无合理的监管问题;尚未完成内部控制审查,未纠正内部控制缺陷;尚未公布任何未完成的财务业绩;并无委任任何独立执行董事、公司秘书或授权代表。
官网显示,洪九果品成立于2002年,专注于高端进口水果和高品质国产水果的全产业链运营,是全国最大的榴莲分销商。2022年9月,公司以每股40港元登陆港交所,市值一度突破670亿港元,创始人邓洪九家族也以85亿元身家跻身胡润百富榜。然而,短短三年,公司市值蒸发逾640亿港元,停牌时股价仅1.74港元,较发行价暴跌95.65%。
转折发生在2024年。审计机构毕马威在审核2023年年报时发现,公司预付款项从2022年末的12.64亿元激增至2023年末的44.7亿元,其中仅第四季度就向34家新成立供应商支付34.2亿元,占全年预付款总额的76%。这些供应商多为2023年新建立合作,部分注册资本不足100万元,社保参保人数为零,甚至注册地址与洪九果品分公司高度重合,存在“空壳”嫌疑。
资金流向的合理性引发进一步质疑。2024年1月,洪九果品继续向这些供应商支付15.2亿元预付款,当月仅收到4.5亿元货物。截至2024年1月底,相关预付款余额仍高达42亿元。因未能获得合理解释及充分审计证据,毕马威于2024年4月辞任审计师。尽管公司随后聘请中汇安达接任,但截至2025年10月,2023年年报仍未披露,成为港交所认定其“不符合上市规则”的关键依据。
管理层危机则带来更多挑战。2025年4月,邓洪九及其配偶江宗英等多名高管因涉嫌骗取贷款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5月,除邓洪九与董事彭何仍被逮捕外,其他人员限制措施虽获放宽,但核心管理层诚信已遭质疑。同月30日,公司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集体辞职,审核委员会随之解散,外部监督机制失灵。
对于如何应对当前多重危机及未来发展战略等,截至发稿,洪九果品未给予回复。
霍虹屹认为,对于洪九果品而言,应对危机的首要任务是补上“制度的课”,再谋“生意的课”。“一是恢复基本信用,须厘清异常交易,配合司法调查与审计程序,补报财务报表,并重塑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与内控体系三道防线,将风险控制前置至供应商准入、授信审批与资金支付等关键环节。二是修复现金流,砍存货、收账款、降预付,分批处置非核心资产,谈判延长上游账期与优化下游结算,必要时引入重整投资人。三是重构业务逻辑,应降低对单一高波动品类的依赖,强化产地标准化+冷链时效+数字化履约的能力。”
难抵内外压力
洪九果品的崛起,与其“端到端”供应链模式密切相关。“端到端”即从国外源头基地直采,进行原产地布局。洪九果品改变了原本的分销体系,把之前进口水果的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变为一级市场,并与国内各大商超达成合作,缩短了流通链路。
据官网,公司在泰国、越南等地设立16个加工厂,深入产地直采,并通过57个分拣中心覆盖全国300座城市,构建高效分销网络。凭借该模式,公司一度占据国内超12%的榴莲分销份额。
不过,洪九果品需要通过预付模式锁定货源,这意味着公司对上游采购环节需全额预先付款,而下游对商超等客户却需给予3至6个月的账期,“先款后货” 与 “先货后款” 的错配,导致资金长期被上下游占用。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高预付”模式虽有助于锁定优质货源,但也带来多重风险。 一旦供应商出现履约问题,将直接影响正常经营。在现金流层面,“高预付”与“长应收”并存,导致资金大量提前流出、回笼缓慢,致使现金流持续为负,进而引发周转困难,甚至影响后续采购与供应商关系。从市场角度看,该模式削弱了企业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使其在竞争加剧时难以灵活调整策略,容易陷入被动。
如江瀚所言,洪九果品经营性现金流已连续多年为负。财报显示,其2019年至2022年累计净流出40.6亿元,2023年上半年再添3.14亿元净流出。同期应收账款从2021年的38.6亿元飙升至2023年上半年的93.5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达92.4%,回款周期长达188.5天。而账面现金仅5.57亿元,银行贷款却增至27.76亿元,资产负债比率较上市前翻倍。
此外,洪九果品还存在股权过于集中的风险。天眼查显示,邓洪九持股 32.41%,江宗英持股 9.04%,侄子杨俊文持股 0.21%,家族合计控股超 40%,核心岗位均由家族成员把控,家族化特征明显。对比行业头部企业百果园,其创始人余惠勇持股22.15%,管理层以职业经理人为主。
霍虹屹表示:“家族企业并不天然低效,很多世界级企业也是家族式经营。但洪九果品核心岗位高度亲信化、独立董事与内控机制系统性薄弱、重大交易缺乏穿透式尽职调查等问题,均与其过度集中的家族化治理结构密切相关。在此模式下,一旦关键人物行为失当,企业便极易陷入机制空转的治理危机。”
与此同时,水果零售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电商平台推动“产地直采+源头直发”模式,大幅压缩中间环节,而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等新兴业态凭借“预售+次日达”模式实现零库存周转,以性价比抢占市场份额。在此背景下,行业头部企业集体陷入困境。据财报,百果园2024年由盈转亏,净亏损3.86亿元,2025年上半年门店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27%;鲜丰水果也陷入股权冻结危机,上市计划被迫搁浅。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认为,在未来,水果行业单箱或单斤利润的提升空间十分有限。消费者日趋理性,其购买决策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性价比相当的情况下比较质价比,或在质价比接近时回归性价比考量。此外,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许多名贵水果和进口品类已成功实现本土化种植,形成对高端水果的有效平替,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霍虹屹建议:“平台把‘需求聚合—产地拼单—冷链直发—数字履约’做成了标准化基础设施,水果企业必须主动切换‘价值位’。第一,把平台当作流量与履约工具而非价格对手。把重资产仓配与质量分级做成开放式服务,承接平台的产地前置仓、分级分选、二次加工与区域末端冷链,用B2B服务去赚‘效率’的钱。第二,做产地端的产业带运营商,和平台共建标准化种植、采后处理与品牌共创,拿标准和品控来替代层层批发,从货差价转向标准溢价。第三,针对礼赠、企业福利、高端生鲜即时达,提供定制化拼配、分钟级履约与售后保障,把快反能力与客户服务做成非价格型优势。第四,以数据反向驱动产销。把平台侧的消费数据、退货数据、损耗数据实时回流到产地,动态调整采收节奏与规格,减少周转损耗与价格踩踏。”
“平台做连接,传统分销企业要在专业能力上构筑护城河,二者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协同共生。 ”霍虹屹进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