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蜂巢能源逆势而上,多项指标表现抢眼。作为长城汽车旗下独立出来的动力电池公司,蜂巢能源党委书记、董事王志坤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分享了企业从北方走向长三角、从汽车零部件事业部成长为全球创新电池技术代表的战略路径。他表示,蜂巢能源之所以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在于坚持技术创新、走差异化路线,并在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实现了从技术积累到市场认可的跨越。在常州这片创业热土上,蜂巢能源不仅建起了动力电池与储能总部,更在全球范围内推动高速叠片工艺、短刀电池等前沿技术的商业化落地。面对未来,王志坤充满信心:“我们最大的底气,来自技术的领先性和客户的充沛订单。”
战略南迁:
从京津冀到长三角的抉择
蜂巢能源的成长轨迹,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紧密相连。
作为长城汽车体系内孵化出的创新企业,其发展初期便承载着母公司“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文化基因。2018年,长城汽车启动两大战略——国际化与南下布局,蜂巢能源也随之从京津冀迁至长三角,落户江苏常州。
“我们从北方来,造车35年,来到长三角是战略必然。”王志坤回忆道。在他看来,长三角不仅是经济高地,更是产业生态与人才集聚的沃土。截至目前,蜂巢能源在江苏省5个城市布局了研发与生产基地,其中常州作为动力电池与储能总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选择常州,并非偶然。王志坤特别强调了地方政府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店小二”式服务精神。他表示:“当地干部帮扶企业的‘拳拳之心’,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亲商、爱商、富商’。”
除了政府服务,常州的产业配套也成为蜂巢能源快速成长的关键支撑。王志坤表示,在蜂巢工厂周边9公里范围内,大部分电池材料均可就地采购,“产业链集聚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形成了良性生态。”此外,常州在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政策也极具吸引力,不少从深圳、北京来的技术骨干选择在此安家落户。
“一个地方能不能留住人,看的是环境、教育、生活品质。”王志坤说,“常州金坛到处都是公园湖泊,宜居宜业,这才是真正能让人扎根的地方。”
技术立身:
叠片工艺与无钴电池的突围
在动力电池行业深陷价格战的背景下,蜂巢能源却凭借技术路线上的前瞻选择,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差异化路径。
“企业跟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王志坤说,蜂巢能源继承了长城汽车“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理念,并在落地江苏后升级为“因创新而前进”。2018年,公司确立以“高速叠片工艺+短刀电池”为核心的技术方向,历经七年深耕,如今已成为全球叠片工艺与短刀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
王志坤将蜂巢能源的技术路线归纳为“三大代表”之一:特斯拉未来主打圆柱电池,宁德时代擅长卷绕工艺,而蜂巢能源则专注叠片工艺生产的短刀电池。“叠片工艺不仅是当前的最优解,更是未来固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的重要路径。”他解释道,固态电池因其电解质为固体,很难采用卷绕工艺,而叠片结构平整、不易变形,更适合固态体系的封装。
在材料方面,蜂巢能源还率先实现了无钴电池的量产。王志坤透露,公司在无钴技术领域的突破,获得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并荣获“世界新能源汽车创新前沿技术奖”。
近年来,蜂巢能源与长城汽车联合研发的Hi4技术体系荣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25年科技进步特等奖,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技术研发领域的领先地位。王志坤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持续投入与机制创新。“我们从长城体系独立后,实行员工持股,核心团队都是股东,大家的利益牢牢绑定。”
未来布局:
发力固态电池与全球市场
面对动力电池行业未来的技术路线与市场格局,王志坤表示,行业整体竞争激烈,但高端市场与技术领先的企业产品仍供不应求。“今年下半年,新能源电池‘一芯难求’,我们的订单排期已经排到了2030年。”
在技术路线上,蜂巢能源坚持三元电池与磷酸铁锂“双线并行”。王志坤认为,两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三元电池能量密度高、低温性能好,适合高端市场;磷酸铁锂成本低、安全性强,是当前市场主流。”他预测,随着技术成熟与市场细分,三元电池在高端乘用车和海外市场仍有巨大空间。
王志坤透露,公司目前有效产能约60GWh,未来将通过提升产线效率、优化产品结构逐步释放产能。“我们的OEE(整体设备效率)从爬坡期的50%提升至80%,产品良率也从80%提升到92%,这意味着成本大幅下降、盈利水到渠成。”
在国际化方面,蜂巢能源已成功进入宝马、斯特兰蒂斯、现代等全球主流车企供应链。
对于近期热门的固态电池、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王志坤表示,蜂巢能源已成立专项小组进行技术储备。“叠片工艺是固态电池最合适的路径,我们已经为未来大规模商业化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