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首发式的一群“老五届”大学生



(图片除极目新闻记者现场拍摄外,由主办方提供)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张艳王小晗
他们从沈阳、北京、石家庄、郑州、广州等地前来,相约于武汉东湖之滨;他们中间有院士、教授、博导、高工、医生,还有一级编剧、三级警监、高级编辑……
10月23日,80余位平均年龄80岁的耄耋老者,欢聚一堂,参加大型丛书《我心依然》第七部、第八部首发式和座谈会。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五届”——1961年至1965年进校,1966年至1970年毕业的大学生。据统计,这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有70多万人。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文学影视作品、相关研究中却鲜见此群体的身影,留下一段历史空白。
《我心依然》,“老五届”共同记忆中一枚温润的印章
据了解,“老五届”大学生的共同特点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开始上学读书;大学毕业时,大部分人到军垦农场、工厂、农村劳动锻炼,个人命运由此发生重大转折。
2018年至2023年,华夏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纪实文学丛书《我心依然》六部,收录200多位老五届学子撰写的300多篇文章,共计200多万字。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或回忆往事,或钩沉史迹,或抒发家国情怀,在海内外广为流传,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后又被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收藏,用于专家学者研究与学术展览。
时隔两年,《我心依然》第七部、第八部又在众人的期待中问世,两本书共收录了123篇文章,合计60余万字。
在当天的首发式上,这群来自天南海北的80多位“80后”,一致表达了对丛书主编章华荣的敬意。
说起章华荣,必提黄梅戏。“是他把湖北黄梅戏推向了高峰。”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曾这样评价章华荣。
1968年,章华荣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洪湖某部队锻炼,两年后又来到黄冈教书。1988年,为了扩大湖北黄梅戏的影响,时任黄冈地区文化局副局长的章华荣,受命筹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并通过多方努力,从安徽引进了杨俊、张辉等一批黄梅戏尖子人才。
在“黄梅戏回娘家”项目的前15年里,身为省黄梅戏剧院院长、一级编剧的章华荣,带领团队创演了黄梅戏《双下山》《未了情》等一批精品剧目,获得“文华奖”新剧目奖、中国黄梅戏艺术节金奖,为湖北黄梅戏的振兴与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
退休后,章华荣和“老五届”朋友常常小聚。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又一次聚会,这帮“夕阳红”萌发了一起来写回忆录的想法,并一致推选“笔杆子”章华荣来当主编。
那是2016年。经过两年打磨,2018年6月,长篇纪实文学《我心依然》甫一问世,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全国各地“老五届”大学生的强烈共鸣,许多文章又汇聚到章华荣的案头,他不辞辛劳再次着手编辑。一年后,《我心依然》(二)正式出版发行,并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了首发式和座谈会。随后的四年时间里,《我心依然》陆续推出四部,一版再版,好评如潮。
作为主编,章华荣奔波于组稿一线,深耕于编辑案头,以匠心打磨文字,用坚持推动出版,让“老五届”大学生的精神与风采得以完整地呈现在公众视野。这份坚守与担当,令大家既感动又佩服。
章华荣则说,当年“老五届”72万名大学毕业生中,60多万人去了遍布全国的军垦农场,开荒种田、接受“再教育”。“这段历史有如浪花消失在大江东去的烟波中,有了《我心依然》,大家窖藏的感慨和豪情瞬间迸发了出来,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自然是奔腾激越。”
我心依然,将青春写入历史,将白发融入山河
在10月23日当天的座谈会上,捧着散发墨香的《我心依然》最新两部书,这群“80后”畅所欲言,激情满怀。
大家都认为,《我心依然》系列丛书是“老五届”们讲述自己人生故事的著作,它真实记录了他们在军垦农场的荒湖野水中战天斗地、磨砺初心的艰辛岁月,激情书写了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奔腾大潮中激流勇进、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严隽琪为此次活动题写的两句话——“经受岁月磨砺,不改家国情怀”,正是对《我心依然》丛书精神内核的肯定。
“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的八部书,是记载‘老五届’人生轨迹的长轴画卷,是他们用毕生行动书写的集体自传。”曾任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的李明贵,动情地回忆道,“无论是在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还是在折冲樽俎的外交战线;无论是在科技研发的雄关漫道,还是在治病救人的穷乡僻壤;无论是在发掘瑰宝的荒山野岭,还是在探究奥秘的远洋深海……都有老五届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忙碌身影。”
退休前为河北科技大学教授的李耿立,代表哈工大和西安交大的“老五届”大学生发言。他表示,把老五届的记忆碎片连缀起来,有助于历史的补充与完善,“这也许是我们生命诗篇里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一章”。
“《我心依然》是珍贵的史料、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让我们交流思想、凝聚情谊的桥梁。”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退休教师王瑞初说,自己在“我心依然”微信群里结识了许多学友,经常互致关怀,互赠文集,令她备觉温暖。
来自贵州、从航空航天工业部183厂退休的高级工程师李纯植,在分享自己在航空工业的科技贡献之余,开心地说,他的孙女受其影响开始写作“我家奋斗史”,“这就是精神传承的体现”。
“我们的故事,是关于‘奋斗改变命运’的故事,是关于‘知识报国永不过时’的故事,是关于‘我心依然年轻’的故事。我们要将这份坚韧、乐观、奉献的精神火炬,亲手传递下去。”武汉理工大学退休教授,去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学术顾问的陈定方,在总结时感慨地说道,“《我心依然》第七部、第八部的问世,绝非简单的书籍叠加。它们与前六部一起,共同构筑起一部由我们亲历者书写、为共和国作证的‘民间信史’。”
这位著名机械工程专家还盛赞:这是一次跨越地域的聚会,更是家国情怀的再次凝聚;这是一场耄耋老人的座谈,更是青春火炬的接力传递。
是啊,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倘若不是霜飞两鬓,哪里看得出来这是一群耄耋老者?这分明是一次青春的再聚首。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将青春写入历史,将白发融入山河。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山河依旧,我心依然。
【责任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