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度重构的时代,能源转型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能源需求快速上升,中国如何以制度创新和智能化治理,构建可持续的能源安全新体系?
近日,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郭伯威代表全球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发布了《面向2035的能源安全:新挑战、新冲击与新格局》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能源安全正经历由“防风险”向“强体系”的深刻转变,面向2035年将形成以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开放为特征的现代能源安全新格局。经过“十五五”时期制度、技术与市场体系的系统建设,中国能源体系有望在结构优化、韧性提升、治理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跃升。
报告分析认为,当前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国际竞争加剧以及全球能源供应链碎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外部挑战;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扩张为代表的算力需求激增,正在重塑能源消费结构并加大系统性压力。
郭伯威分析,中国既面临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约束、区域供需错配与电力市场“初成未优”的内部挑战,也遭遇能源贸易碎片化、绿色规则重塑、碳定价体系分化与大国博弈加剧的外部冲击。而需求侧的最大“新变量”来自人工智能,AI算力每翻一番,相关电力消费将增加33%—50%。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深入推进和算力基础设施加速布局,AI相关设施的能源需求正快速上升,对区域负荷分布、系统调度与电力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新挑战和新冲击,必须通过构建新格局予以应对。报告建议,应将AI相关产业的潜在耗能增长系统性纳入国家能源规划,并通过制度创新、市场机制改革和系统性治理,实现“源—网—荷—储—算”一体化布局,全面提升能源体系的协调性与韧性。
市场化改革是提升能源体系效率与韧性的核心抓手。报告指出,未来应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形成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与辅助服务市场的全链条衔接机制,完善交易规则与信息透明度。随着AI负荷快速增长,价格信号将在引导算力中心选择绿电、参与需求响应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报告还提到,财政与金融制度是能源转型与安全治理的基础支撑。当前应从补贴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构建稳定、长期、激励性强的制度体系。要建立绿色税收体系与碳税试点,对高碳行业实施差别化税率,并通过税收抵扣与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在储能、氢能、碳捕集与能效提升方面加大投资。应适度考虑AI产业相关设施的能耗特征,对其采用能耗挂钩的激励与约束并举机制,推动数据中心、算力集群向低碳化方向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