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支付行业呈现出鲜明的“冰火两重天”局势。一边是头部支付机构大手笔增资,以增强资本实力、应对监管要求并拓展业务;另一边却是中小支付机构牌照接连被注销,被迫退出市场。
十月以来,支付机构又迎来一波“增资潮”,多家持牌支付机构相继增加注册资本。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仅10月就已有3家支付机构完成增资动作,放眼2025年,已有超10家支付机构获得增资。
头部机构增资动作频频
资本实力再升级
十月以来,支付机构又迎来一波“增资潮”,多家持牌支付机构相继增加注册资本。博通咨询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这波支付机构注册资本与高管调整,是行业深度洗牌期的典型特征。当前支付行业已从跑马圈地的规模扩张期,全面转向合规与质量发展新阶段。
以公示日期为准,南都湾财社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年内已有超10家支付机构增资。
具体来看,10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变更许可信息公示显示,同意网银在线(北京)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至15亿元人民币。

10月11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发布的行政许可信息,银盛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已获准增至3.1亿元;同日,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变更许可决定信息公示表显示,同意浙江唯品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至2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3日,拉卡拉注册资本由约7.88亿元减至约7.77亿元,联想控股作为主要股东,持股比例由23.54%提升至23.88%。业内人士指出,这一变化虽非增资,但也反映了支付机构股东结构的调整,同样是行业整合的一种表现。
而在今年早些时候,增资动作更为显著。6月10日,财付通再度获批增资70亿元,注册资本增至223亿元,增幅达45.75%,刷新第三方支付机构资本纪录,增资后的财付通,资本实力仍稳居行业首位。
财付通方面彼时回应称,此次增资的批复,体现了主管部门对于财付通发展的认可,公司将积极加大在科技创新、提升支付服务质量、保障支付安全稳定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除此之外,年内还有互联网巨头抖音支付在今年1月将注册资本由1.5亿元增至31.5亿元,增资30亿元;以及乐刷支付、盛迪嘉支付、携程旗下支付机构“程付通”、瑞祥支付等机构均在今年内完成增资。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分析称,在当前支付机构监管加强的背景下,多家支付机构通过增资来适应监管要求,推动业务扩展和合规发展。
这一现象的背后,主要是2024年5月实施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及其细则的影响,该条例将非银行支付机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统一提高至1亿元,同时建立了与备付金规模挂钩的净资产动态要求,促使支付机构通过增资来满足监管规定,实现合规展业。
已有107张牌照被注销
中小机构加速退场
一边是巨头“狂奔”,另一边却是中小机构的“黯然”退场。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业务许可信息公示显示,截至目前,国内持牌支付机构数量已缩减至164家,累计注销牌照达107张,仅2025年注销的机构就达11家。

最近一次被注销的是福建一卡通支付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福建一卡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更新的已注销支付许可机构信息,列表中新增福建一卡通,业务类型为储值账户运营Ⅱ类,原牌照有效期至2027年6月,于2025年9月29日注销。
除了福建一卡通,年内被注销的支付机构还有广东粤通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瑞银信支付技术有限公司、金运通网络支付股份有限公司、人保支付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上海润通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山东飞银支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银生宝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汇明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中汇电子支付有限公司、得仕股份有限公司。
“随着对支付机构监管的加强,支付机构整体呈现机构数量减少,整体实力增强的趋势。”娄飞鹏表示。
“增资是监管导向、市场集中度提升与合规成本上升共同作用的结果。”王蓬博指出,首先是监管因素,条例及细则明确要求净资产与备付金规模挂钩,备付金越大,所需资本金越高,这是最直接的推力。其次是业务发展需求,交易体量的持续增长必然带来备付金沉淀的增加,机构必须通过增资来匹配业务扩张,否则将面临展业限制。最后是风险防控考量,支付行业面临欺诈、系统、流动性等多重风险,充足的资本金是抵御外部冲击、保障用户资金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市场信心、吸引合作伙伴的重要背书。
不难预见,支付行业的“洗牌”还将持续,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对头部机构而言,资本加持下的合规化、多元化发展仍是主线;对中小机构来说,唯有深耕细分场景、走差异化路线,才能找到生存空间。未来,以合规为底色、以价值为导向,将成为支付行业发展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