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25日讯 在中国基金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小基金公司正挣扎在生死边缘。体量微小,曝光稀少,在公募业整体规模突破36万亿、百亿基金经理频出、头部公司攻城略地的同时,这些基金公司却连10亿元的门槛都难以迈过。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场仍有12家基金公司旗下公募管理规模不足10亿元,其中既有刚刚起步的新设机构,也不乏成立超过十年的老面孔。进一步来看,规模低于20亿的公司有17家,低于100亿的则有34家(剔除具有公募牌照的券商及券商资管),形成了鲜明的长尾生态。
这不是一个偶发现象。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成为主基调的当下,“小而弱”的机构逐渐沦为边缘角色。它们既难以在产品竞争中脱颖而出,也难以依靠渠道资源吸引稳定资金流入。在这一轮行业洗牌中,“长不大”的小公司,或许正面临着一场缓慢却无情的淘汰。
小而不强,规模“卡脖子”的现实
综观现有的17家20亿以下基金公司,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格局:一部分是2020年之后成立的新公司,尚处于业务铺设与产品积累阶段,如瑞达基金、兴合基金、华西基金、汇百川基金等,旗下产品线尚未形成体系,平均净值规模普遍不足1亿元;

另一部分则是成立多年却始终未能突破瓶颈的“老兵”,如九泰基金、中科沃土、华宸未来等,管理经验丰富却难见成效,长期徘徊在生存线边缘。
新公司尽管面临起步难题,但尚有成长空间。问题更多在于产品数量有限、品牌认知度低、缺乏有效的渠道覆盖,尚未建立起可持续的产品和管理体系。“刚发完两只基金,线下还没铺开,线上也进不去头部平台。”一位新设基金公司人士坦言,“起步两三年,如果没赶上行情或者没有外部增援,基本只能靠自救。”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新公司虽然牌照新,但或因运营机制问题,或因市场环境问题难以成长。
成立十余年,却做不大?
在这批“小体量”基金公司中,有些案例显得尤为极端,像九泰基金、华宸未来等更是“典型中的典型”。
以九泰基金为例,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机构,曾凭借定增特色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知名度。然而,定增新规落地后,该业务模式遭遇重创。2021年6月底,九泰基金管理总规模尚有119.82亿元;如今,九泰基金仅剩11.09亿元,缩水超过九成。旗下共有41只基金,多个份额合并后平均每只产品规模仅0.27亿元,清盘压力如影随形。
2021年仍在密集发新,当年成立9只基金,但实际规模并未有效提升,反而加剧了“一拖多”现象。旗下副总经理刘开运同时管理14只基金,另一位基金经理袁多武也身兼12只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九泰基金自2021年至今已经4年新发产品数量挂零。
管理压力加剧,绩效却难以提振。2022年至2024年,九泰旗下偏股类基金年均回报分别为-23.89%、-14.90%、1.96%,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即便今年以来回报率反弹至14.44%,仍落后于同类均值的22.57%。
华宸未来的故事则更具戏剧性。这家公司成立于2012年,曾是信托系公募中的一员,背后股东包括韩国未来资产基金公司。但过去十多年中,华宸未来仅成立4只基金,但目前只剩下2只,在管规模仅有2.56亿元。
公司经营停滞、产品更新乏力、人事变动频繁,构成了小基金公司普遍面临的难题。华宸未来规模与人力资源的双重瓶颈使其难以真正恢复元气。截至目前,其仅有三名基金经理在岗,其中一人任职不足一年。
对比来看,九泰基金、华宸未来的成立年限与永赢基金、国寿安保基金等公司相差无几,但后者近年已分别在固收、权益等赛道中逐步形成优势,基金产品线扩展较快,资产规模也成功迈入主流梯队。相似的起点,不同的路径,更加凸显出小基金公司间发展的巨大分化。
为什么这些基金公司长不大?
小基金公司难以做大,根源比较复杂。
首先是资源瓶颈难以突破。无论是渠道、投研还是品牌,小基金公司在获取行业资源方面始终处于弱势。一个没有头部银行代销资源、也无法跻身热门电商平台推荐位的基金公司,在当前的销售环境中几乎无法取得稳定增量。“渠道现在更在意的是销售费用回报率,小公司给得起费用的,产品又卖不动,最后就恶性循环了。”一位基金销售人士评价道。
其次是人才吸引与保留能力弱。大多数小公司仅配备极少数基金经理,很多基金经理需要身兼数职,既当投资人又兼任研究岗,甚至还要参与产品设计、客户维护等工作。一方面,基金管理是重人力密集型业务,需要依托持续的人才梯队建设、投研体系积淀与产品迭代机制。但小公司由于收入预期不确定、激励机制有限,难以吸引稳定人才;另一方面部分小型基金公司高管更迭频繁,决策断层,制度化建设缺失。
第三,在战略层面,许多小基金公司并未形成清晰的定位与打法。它们既无意与头部机构硬碰硬卷大盘权益、固收+等红海赛道,又尚未在特色策略如量化、REITs、主题细分ETF形成差异化标签。于是多数产品仍沿用传统混合、债券等通用路径,定位模糊、竞争力不足,极易陷入既无渠道加持,又无投顾记忆点的中空区间。
此外,小公司的弱投顾能力与缺乏机构客户基础,也是导致其净值波动易被放大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头部机构拥有稳定的机构客户、基金定投等资金来源,可以在市场回撤中维持相对稳定的规模。但小公司产品净值一旦出现短期回撤,就可能引发流动性萎缩、客户集中赎回,进一步削弱信心,进入恶性循环。
对比来看,同样是在2013年前后成立的基金公司,永赢基金的崛起就显得格外具有对照意义。该公司初期以固收与货币基金打底,形成稳定规模基础后,迅速切入权益市场,并在近几年采取压赛道式的进攻策略,在高端制造业、医药健康以及AI等板块布局产品,借势市场行情取得亮眼收益,也一度带动旗下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迅速扩张。
永赢的发展并非仅靠赛道运气,而是在内部机制上构建出了一整套相对成熟的打法:投研与产品中心深度协同,基金经理有较强的风控支持与绩效激励机制,同时在固收与权益间形成良性的轮动结构,使公司具备了可持续制造爆款的组织能力。相比之下,多数长不大的小基金公司在产品、投研、激励、渠道等多个层面都未能形成闭环,难以支撑规模的持续放大与品牌复利的积累。
不过,从现实来看,小而美的理想在市场浪潮中并不好实现。尤其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公募行业里,规模意味着话语权,资源代表着生存空间。一些机构或许仍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位,但另一些,则已经在时间的洪流中被边缘化。对这些仍徘徊在10亿门槛边缘的基金公司来说,如何真正打破长不大的魔咒,不仅是产品、投研与团队的较量,更是对自身价值的持续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