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在科技系统优化上动的脑筋,一点不少,或者说一点不比其他资管行业少。只是其很多技术上的优化直接落在申赎场景,也即偏金融基础设施的支付领域,所以往往不被用户强烈感知。
近期,几家股份行理财公司,低调地在部分母行代销的理财产品上进行了创新实验——支持在普通赎回到账日8点前资金到账,这项功能之于一些对理财资金运用效率有着更高要求的投资人(如小微企业主),实用且友好。这在此前是不能想象的,因为清算系统运作等关系,以往理财产品赎回的资金最快只能在到账日的9点后到账。
这么一小步,标志着理财行业开始对投资者理财资金流动性的盘活效率,有了更高的、甚至堪称极致的追求。这并不只是简单让合作行垫资就能实现的,而是对理财公司科技系统究竟能否支撑无差错、无人工校验、全自动线上化对账和清算硬实力的检验。
一家目前支持资金8点前到账的理财公司内部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其清算系统经历了迭代:从一开始的纯人工模式,进阶成半自动化+人工校验模式,再进阶成现在的系统自动清算+系统自动校验模式。直至到现阶段,理财资金8点前到账才有了实现的基础。
在小部分理财公司“开卷”资金8点前到账之前,是大部分理财公司竞相24小时有效申赎。银行理财的申赎体验,一直在进行无声优化。
回溯2023年末—2024年初,招银理财、平安理财、光大理财、信银理财、华夏理财、宁银理财等一批理财公司,盯上投资者因为没能赶在节假日前一个交易日下午15:30或17:00前买入产品而无法享受节假日收益的痛点,率先发力同一项功能创设——将部分固收类和现金类产品日切点后客户提交的申购、赎回申请,均计入当日申请,不同于以往计入次日申请。
什么意思?每天15:30~17:00,传统固收类理财产品陆续迎来日切时分,而日切点受产品所投资产的交易时间影响,不同机构产品投资范围不同、清算效率不同,日切时间也会有不同,可能出现15:30、16:00、16:30、17:00等时间节点。以往在交易日日切点前进行申购、赎回的申请,才被视作当日的申请,以当日净值进行确认。
想象一个场景:节前,一个周四,某上班族沉迷工作。等他赫然反应过来要买固收理财的时候,已经是周四的17:00以后。在传统清算方式下,他会被视作周五(T日)买入,T+1也就是下周一(周六日为非交易日)才确认买入份额并开始计算收益。周末两天的收益就都没有了。
申赎确认时段延长后,上班族在周四(也就是T日)24时前的申购均视作当日生效,周五就能确认并计算收益,这就比之前多出3个自然日(含1个交易日)的收益额度。同理,有效赎回时间的延长,也意味着理财资金和收益会提前一天到账,比普通理财的赎回到账时间更快。
那为什么这项创新的范围主要落在固收类产品?因为固收类的底层资产主要是债券和部分货币市场等,债券占比最大。而债券利息是按全年来计算的,没有休息日,周末和节假日也可以为理财产品贡献收益机会。所以,固收类的理财产品,成了延长申购时段和周末计息的不二首选。
该项改良在当时(2023年末、2024年初)极具创新意识,相关产品被取名为“理财夜市”,并在宣传时着重强调“24小时营业”“下班也能买”“赚钱不分日夜”“周末也能计息”等卖点。
2024年下半年,工银理财、农银理财等加入;今年起,建信理财、徽银理财等公司加入。至此,有效申购时间延长至全天候、按当日净值确认份额、在周末仍正常享受收益红利的“理财夜市”,愈发成规模。以最早推出“理财夜市”服务的招银理财为例,截至今年9月15日,相关产品规模累计近8000亿元,累计服务客户超3000万。
近期兴起的资金8点前到账、近两年普及的理财夜市,这两个场景用户体验的细微优化,背后都要求理财公司科技系统自我进化升级:
它需要依托智能系统架构,能实现多批次资金流、信息流交互,确保每一笔交易顺畅丝滑;它需要100%能实现自动化运作的智能清算引擎,并且保证处理效率与准确性,追踪每一笔资金动向;它还需要极度安全可控,意味着运营及风控团队要不断健全风控机制与灵活应急流程。
这些案例,都是“科技驱动”四个字真正落在理财行业的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