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44年,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亚洲发行量最大的期刊,《读者》杂志不仅没有在时代浪潮中褪色,更是以建设书香社会为己任,探索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比翼齐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读者》杂志和‘读者’品牌是公司发展的基石。敢想敢干、善于创新也是我们‘读者人’最鲜明的标签。”读者传媒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斌强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积极应对出版行业变革,坚持以系统性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持续完善治理结构、深化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进一步凝聚共识、激发内生新活力。聚焦出版主业推动转型升级,把 “拼发展、博增长” 作为今后工作的主旋律,主动拥抱新技术,努力在数字化浪潮中加快转型融合和创新发展。
拥抱“新”变化 “老刊”焕新颜
自1981年创刊以来,《读者》秉承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其向上、向真、向美的内容在广大读者间传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十四五” 期间,读者传媒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和价值取向,在持续深耕出版主业、坚持走 “专精特融” 出版发展之路的过程中,高质量做好主题出版、市场出版,推动出版“走出去” ,加快出版创新融合发展,努力推出精品力作,以优质内容与创新实践不断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全面整合资源,建立全新的市场化运营管理、薪酬考核和人才引育机制,积极争取优质作者、稿源、版权资源,创新开展图书营销,将读者出版社打造成高度市场化、具有强大资源聚合力、市场号召力与行业话语权的明星出版社。
得益于持续深入实施期刊强基工程,“读者”杂志品质、影响力和传播力得到明显提升。2024年11月,《读者》(校园版)发行量突破百万,成为公司的又一个“百万大刊”。截至2025年,《读者》杂志累计发行量突破24亿册。
尽管读者传媒期刊龙头的地位未曾动摇,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发生巨大变化,《读者》杂志如何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成为公司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网络阅读时代,受众阅读习惯彻底改变,从线下到线上,我们传统的运营思路也必须要变。”在张斌强看来,机遇总是青睐勇于创新的人,站在“新”起点上,公司必须以创新者的姿态勇毅前行,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读者传媒坚持融合创新,充分发挥读者品牌和内容资源优势,紧盯读者新需求,着力探索新形态、新场景、新模式,通过新技术运用和业务板块的融合协同,以《读者》内容为依托,打造新媒体矩阵,构建自有融媒体生态圈,覆盖超7000万用户。
张斌强认为,当前AI已成为培育出版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公司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商业架构和运营管理等带来的革命性改变,加快建设“读者云”甘肃文化数字智能服务平台、读者数字出版平台,探索数字化出版路径,构建数字出版新生态,推动公司向数字文化服务商转型,着力做好创新融合发展文章。
同时,公司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快构建数字出版产业链,打造数字文化产品线,不断增强创新发展能力。目前,公司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综合性文化服务新媒体平台,用全新互联网思维全面改造升级的“读者APP”已经正式上线运营,服务内容涵盖阅读推广、数字教育、数字出版、文旅服务、文创营销等,在做强新媒体矩阵、推动形成纸质产品与数字产品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为书香社会建设贡献“读者方案”
在兰州市民眼中,“读者小站”已成为“百姓身边的图书馆”,除了借阅书籍外,丰富多彩的阅读讲座、图书分享等文化活动也让这里成为社区居民文化体验的新场所。
建设书香社会,文化企业从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对此,读者传媒充分发挥品牌、资源、人才优势,积极投身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助力书香社会建设,探索形成了推进全民阅读的“读者方案”。
具体来看,“读者方案”依托遍布全省的新华书店、读者小站、读者书房、读者乡村文化驿站、读者阅读角等阅读空间,以“读者·领读者大会”为平台,引领社会阅读风尚,大力推广“横向到边辐射全国、纵向到底贯穿全省”的系列阅读活动,助力书香社会建设。
据统计,近年来甘肃省各级新华书店围绕重塑阅读服务生态的目标,改造优化店面近2万平方米,西北书城、张掖路新华书店、平凉市新华书店先后获评年度全国“最美书店”。通过由读者出版集团提供设计、装修、书刊选配等全套服务的合作共建方案,已在全国建成读者小站30余个、读者书房近百个、读者阅读角千余个、读者乡村文化驿站4个,初步形成了机关模式、企业模式、学校模式、县域模式、乡村模式等整体解决方案。依托“读者方案”,从一域开始通过网状结构不断扩大影响,“读者人”正在为建设书香社会努力拼搏。
近两年来,公司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千余场。旗下读者读书会,倡导“阅读即生活”的理念,拥有线上线下粉丝50余万人,成立各行业读书分会近40家,组建多支“读者·领读者”团队,举办线上线下阅读分享活动百余场,受到许多年轻读者的追捧。2021年,“读者方案”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全民阅读优秀项目。
“我们创新实施的‘读者方案’,旨在以读者品牌引领全民阅读,促进书香社会建设,从而为出版主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张斌强告诉记者,这是出版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履行社会责任、创新业务模式、提升“两个效益”的有益尝试,目前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
双向奔赴努力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共赢
读者传媒的实践生动证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非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题”。二者的融合互通,也是其实现“双丰收”的密码。
作为国有出版企业,读者传媒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十四五”期间,公司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始终遵循出版生产传播规律,大力实施出版攀登计划,全面落实《读者传媒精品出版(图书)三年行动方案》,着力打造精品力作,在进一步优化出版结构的同时,重印图书平均单品种印数稳中有升,图书出版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成效不断显现。图书出版在实现提质增效的同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进一步来看,公司共有37种出版物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4种出版物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33种出版物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3种出版物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资助项目,18种出版物入选国家少数民族文字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藏文通用词典》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斯坦因敦煌考古档案研究》《西夏文字典》分别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出版物提名奖。
同时,公司坚持不懈履行社会责任,奋力展现“读者”担当。《读者》光明行公益活动,累计义诊近70万人,救助弱视儿童近7000名;发起“请孩子读本书”公益活动,向全国3万余个班级的中小学生送出近90万本《读者》。
在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公司拓展业务边际,促进经营业绩逐步向好,资产体量持续增加,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稳中趋优的良好态势。
数据显示,“十四五”至今,读者传媒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1.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11亿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资产总额25.4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0.05亿元,较“十三五”期末分别增长19%,14.51%,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效显著。公司将进一步用好上市公司投融资平台,聚焦新兴产业,借力资本市场实现业务优化与产业升级,最终培育壮大出版新质生产力,塑造新的发展动能和竞争优势。
另外,“读者”品牌作为公司发展的基石,影响力不断扩大,连续22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2025年“读者”品牌价值576.85亿元。
读者传媒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守与创新、理想与商业完美融合的故事。她用一本杂志的温情,唤醒社会的阅读热情。在这个科技高速进步的时代,“读者人”用心种下的每一颗文化的种子,终将在社会与市场的沃土中,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