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截至10月上旬,湖北省涉农信用贷运行平台共收到3484笔、20.83亿元贷款申请,各合作银行共向2233户涉农主体发放贷款9.96亿元。从种粮大户到农业企业,湖北涉农主体正借助信用贷款破解资金难题。这场以信用为纽带的金融改革,不仅激活了田间活力,更在风险共担、产品适配与信用培育中构建起可持续框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风险共担是涉农信贷可持续的保障。涉农金融的核心矛盾,在于农户缺乏抵押物与银行风险顾虑的双重制约。实现风险共担,既解决农户融资难题,又降低银行放贷风险。如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优化升级“产业贷”“虾稻贷”等特色贷款产品,将其纳入“两农”信用贷专项产品系列。同时,省级和市州按1∶1比例,共同出资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的信用贷款风险资金池,对信用贷款风险损失实施补偿,这种三级风险共担机制也为银行放贷装上“安全阀”。
产品适配是支撑涉农信贷可持续的动能。涉农信贷的可持续性,依赖与农业生产规律相匹配的运营与产品体系。要以大数据的精准评估结合各地产业特色,研发适配的金融产品,以确保适配农业需求,推动涉农信用贷从“落地”向“长效” 升级。在罗田县,中国银行针对当地板栗、中药材产业,定制“板栗收购贷”“天麻茯苓贷”等产品,叠加政府贴息后利率最低可至1.475%,有效解决农企旺季收购资金问题。
信用培育是涉农信贷可持续的根基。涉农信用贷的长期运行,需依托良好的信用生态,要通过强化信用理念培育,推动从“行政推动”转向“生态自驱”,形成良性循环。例如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试点推出的“两农信用价值贷款”新模式。该模式通过评估农民个人信用和农村资产信用,从多个维度对涉农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匹配差异化额度,真正实现“信用变真金”。
湖北涉农信用贷的实践印证,需要以风险共担机制为保障,以产品精准适配为支撑,以信用培育为根基。使信用成为连接三方的核心纽带,金融活水便会持续流向荆楚沃野,为乡村振兴筑牢发展根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炳东(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团队、庙前镇人民政府)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