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肩负着特殊使命。这场新时代的“武汉答卷”如何书写?关键就在“识变、应变、求变”这六个字上。
站在“十五五”的门槛上,我们既要看清大局,也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武汉以占全省近20%的人口,贡献了超过30%的GDP、近40%的企业数量、50%以上的财政收入和60%的进出口额,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度更高达70%。这组数据充分彰显了武汉“龙头”的分量与责任。省委给我们明确了六个“奋勇争先”的方向:从城市能级到科技创新,从区域协调到改革开放。这是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的具体路径,也是时代赋予武汉干部的历史重任。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产业转型迫在眉睫,科技创新如何更好地转化为发展动能,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直面的课题。唯有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才能在变局中把握先机,在挑战中创造机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武汉干部需要全面提升素质能力,以科学方法应对挑战,以过硬本领担当重任。首要的是把稳“方向盘”,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确保各项工作不跑偏、不走样。这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更要克服“本领恐慌”,现在新兴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从光电子信息到人工智能,从生物医药到数字经济,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努力成为懂产业、通政策、善服务的行家里手。最重要的是到一线去历练,坚持“一线去、一线取”原则,主动到改革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经风雨、见世面。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层治理等“一线战场”作为磨砺干部的“练兵场”和“试金石”,在实战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武汉干部要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以主动求变开创“十五五”发展新格局。科技创新要突破“最后一公里”,武汉高校科研院所云集,但如何把论文变成产品、把专利变成产业?这需要我们在成果转化上大胆探索,让更多创新种子在武汉开花结果。产业升级要啃下“硬骨头”,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家底。关键是推动它们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用好湖北首期200亿元技术创新专项贷,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筑牢实体经济根基。营商环境要打响“武汉品牌”,“高效办成一件事”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实到每个窗口、每次服务中。我们要让企业家们在武汉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他们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区域协同要做好“大文章”,随着沿江高铁的建设,武汉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我们要主动对接,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十五五”的蓝图已经展开,历史机遇稍纵即逝。武汉干部要牢记嘱托、担当使命,将“识变、应变、求变”作为方法论,以奋发进取的姿态、勇于开拓的精神、敢拼敢闯的劲头,努力在湖北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劲草(“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