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苑伟斌
据新华财经消息,10月25日,茅台集团召开大会宣布,张德芹不再担任茅台集团董事长职务,贵州省能源局局长陈华接任茅台集团董事长。时隔一年半,茅台“一把手”再次进行调整。
记者注意到,同在10月,珍酒李渡集团宣布管理层调整:原CEO颜涛退守二线转任董事会副主席,公司老将汤向阳接棒成为新任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集团战略执行与国际化布局。早前7月,洋河股份董事、董事长相继辞职,金种子酒总经理挂印而去,年内白酒企业高管大变动背后折射出的是白酒行业在多重压力下的深层困境与转型阵痛。
茅台业绩增速已现疲态
近五年来,贵州茅台集团频频“换帅”,历经高卫东、丁雄军、张德芹三任董事长。在张德芹主政的一年半时间里,贵州茅台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2024年核心指标全部达到并超过年初设定的“增长15%左右”目标。
2024年年报显示,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总收入1741.44亿元,同比增长约15.66%;实现净利润约862.28亿元,同比增长约15.38%;分红金额将达34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2025年上半年,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总收入910.94亿元,净利润454.03亿元,仅同比增长9.16%和8.89%。
值得关注的是,贵州茅台第二季度业绩增速已现疲态,营收、净利润同比增幅降至7.28%与5.25%,相较上年明显放缓,更核心的挑战在于飞天茅台价格持续下滑。今年以来受电商补贴、社会库存较大等多重因素影响,其批价持续下滑,成为行业焦点。今年上半年,被看作酒企未来业绩“蓄水池”的合同负债指标出现大幅下滑,其预收货款为55.07亿元,与年初的95.92亿元相比减少超42%,一定程度上反映经销商的铺货意愿下滑。有业内资深分析师认为,张德芹的改革虽为企业稳定提供了保障,但渠道波动与价格失序已超出原有治理体系的应对范畴。
中国酒业分析师肖竹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茅台董事长的人事变化又是由茅台体系外空降的政府官员,也说明贵州省有关方面在强化对贵州茅台集团的有效控制。肖竹青认为,目前在经济深度调整周期内,贵州茅台能否穿越周期是非常艰巨的考验。一方面需要主动降速,减少对渠道压货顺应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完成贵州有关方面对贵州茅台业绩增速的考核。这是两难的选题,由政府方面空降的茅台集团领导人,可能在争取政府理解茅台主动降速的沟通交流当中会掌握更多主动性。
人事变动彰显企业求变
今年上半年,珍酒李渡和洋河股份都交出了一份难看的成绩单。半年报显示,珍酒李渡实现营业收入24.97亿元,同比下滑39.6%;归母净利润5.75亿元,同比减少23.5%;即使采用经调整净利润计算,6.13亿元的利润额也同比减少39.8%,几乎与营收下滑幅度同步,显示其盈利能力大幅受挫。洋河股份则实现营业收入147.96亿元,同比下降35.32%;归母净利润43.44亿元,同比下降45.34%。
显然,业绩压力成为高管更替最直接的催化剂。其次,渠道库存“堰塞湖”成为酒企难以逾越的大山。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提到,根据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与去年同期相比,经销商、终端零售商在经营方面,58.1%表示库存增加;超过一半经销商、零售商表示实际销售价格的倒挂程度有所增加,超过40%经销商、零售商表示面临着现金流压力;38.7%经销商和零售商表示经销回款减少。换而言之,经销商普遍面临库存压力,部分经销商库存周期延长,市场价格倒挂现象普遍。这也使得酒企管理层面临巨大的销售目标压力。
业内相关人士表示,事实上,重大人事变动等同彰显了企业积极求变、敢于发动战略调整的决心,其背后是面对行业局势积极应对的态度和对战略布局的把控。酒企需要通过人事调整手段实现团队革新,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动能,优化整体竞争水平。同时,积极的组织结构调整对升级企业执行效率有很大助力,新的高层任命将带来新的观点思想和动作落地,提升执行效率,通过注入新鲜血液加速酒企的市场扩张和产品升级。最后,企业组织架构的变动和持续完善是企业日常运营的保障,人事调整中董事会、监事会、委员会等成员往往也都处在变更和完善中,这为企业各职能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