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上市公司三季度报告披露。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发现,多家险资机构现身科技板块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行列。
事实上,保险资金正在积极配置科技创新领域,除了公开市场投资外,投资形式还包括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等。业内专家表示,加码投资科技领域有助于险资机构捕捉投资机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险资积极配置科技公司
10月24日,联动科技披露了三季度报告。根据公告,前海人寿保险的两款分红险产品现身该公司前十大股东行列。据联动科技公告,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半导体行业后道封装测试领域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三季度末,除联动科技外,歌尔股份、佳讯飞鸿、中船特气等科技领域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中,也出现了多家险资的身影。
除了公开市场投资外,险资机构还参与投资了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挖掘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企业投资机会。通过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方式,中国人寿、中意人寿、阳光人寿、东吴人寿等数十家险资机构成为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等初创企业的间接股东。远东资信研究院副院长张林向记者介绍,险资机构通常以有限合伙人(LP)的身份参与私募股权基金,对初创企业进行间接投资。一方面,有限合伙人仅承担有限责任;另一方面也可借助普通合伙人(GP)的管理经验和筛选能力,弥补险资机构在早期项目挖掘上的不足。
优化资产配置
在许多人看来,险资偏好投资处于成熟期、分红较稳定的公司,如今险资却逐渐加码配置科技领域。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看来,保险公司投资策略的转变源于内外部多重因素的驱动。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科技企业中蕴藏着巨大的成长空间和投资机会。从内部需求看,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的特点,与股权投资的长周期特性天然匹配,通过布局早期项目有机会获取超额回报,优化整体资产配置结构。此外,监管政策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范围,鼓励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为保险公司参与股权投资提供了政策支持。
张林认为,投资新兴科技公司需要保险机构做好“干中学”,主动积累科技投资的经验,并加强风控管理。此外,保险机构也要加强GP筛选,做好分散投资,结合自身资金属性,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