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在新药研发领域获得如此成就,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功不可没。”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中欧心胸疾病学术论坛上,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如此表示。前不久,他刚刚参加了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并在主席论坛上代表中国学者发出学术声音。
10年深耕让中国创新药走向国际
2025年恰好是中国创新药发展10年的节点,多种疾病治疗格局获得改变。“此次改革后,中国的临床研究融入全球多中心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以陆舜团队为例,近期也发布了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联合抗血管协同抗肿瘤疗法研究成果,具有突破性意义。“以前我们大多在分论坛上发言,但在ESMO2025上,有3名来自中国的主席论坛演讲者,许多中国在研药物的研究数据作为最新突破性摘要(LBA)发布;数月前举行的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中国专家的发言数量也创下新高。”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企与外企的国际授权合作(BD)数量不断增加。今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达635.5亿美元,已超2024年全年,其中单笔超10亿美元的交易达16笔。2025年以来,中国相关创新药BD交易约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8%,较去年进一步提升。高质量数据的披露是BD的关键基石,“中国创新药企持续吸引更多潜在的国际合作伙伴关注,为未来‘出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相信,在未来5到10年,中国在国际肿瘤舞台上的声音会越来越大。”陆舜很感慨,“今年在国际舞台上,很多国外学者见到我时都会恭喜我,然后拥抱我,对我说‘中国做得很好’‘中国的创新药很好’。若干年后回望2025年,它会成为中国生物医药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标志着,经过十年努力,中国肿瘤医学的临床研发水平和中国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鼓励年轻力量在更广空间快速成长
今年是中欧心胸疾病学术论坛举办的第8年,围绕“中国之声——本土创新与临床实践”“国际视野——全球前沿与技术突破”“共融之路——跨文化协作与未来医学”三大主题展开。其中,胸外分论坛以“肺癌精准外科”为主线,通过中国和欧洲的不同视角,深入探讨胸部肿瘤综合治疗、液体活检等新技术以及机器人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新辅助治疗策略等热点议题,推动外科术式标准化与个体化并行发展。
胸外科主任李志刚深入解析了中欧诊疗差异,“我国40岁以上人群肺癌CT早筛普及度高,外科治疗的早癌患者占比超80%;而欧洲因缺乏完善的保险支持,尚未形成系统性早筛体系,患者诊断时病情多偏晚。”他表示,中国在精细化微创领域已形成显著国际优势——上海市胸科医院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胸部肿瘤治疗中心,机器人手术在操作精度、并发症控制等关键指标上已实现对欧洲的赶超。
但同时他也表示,论坛打造了一个各家争鸣的平台。“欧洲在综合治疗方面更为扎实,我们希望通过新技术的参与与经验的借鉴,形成中国肺癌综合治疗的特点。”李志刚展望,未来,外科手术机器人将让胸部手术操作更精准、更精细、更彻底,借助手术机器人,医生可以更好地开展远程医疗,让人工智能驱动学习的机器人未来也可以独立完成手术。
论坛由上海市胸科医院与上海市医院协会联合主办。院长侯旭敏表示,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陆舜、李志刚等专家,也都是从青年医生逐步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长速度,决定着医院未来的创新高度。
据悉,为助力青年医者快速成长,胸科医院为青年人才量身定制三类核心方向——深耕临床者可依托医院优势病种开展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痴迷科研者能专注实验室机制研究探索医学本质;擅长教学者可通过手术带教、视频授课等形式传承医疗技艺,确保每位青年都能在适配赛道实现价值最大化。
“借着浦东院区即将启用的契机,青年医生将得到更广阔的成长热土。”她表示,医院每年专项规划10至15个海外长周期培训名额,支持青年医生赴欧洲顶尖医疗中心进修1至2年,拓宽国际视野;同时将大幅扩容临床实操与科研创新空间,有效解决青年医生发展中的空间受限难题。“我们持续深化中欧医疗交流合作,在肺癌早筛精准化、机器人手术普及化、人才培养多元化等领域深耕细作。通过技术创新与国际协作双轮驱动,推动心胸疾病诊疗技术向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迈进,为全球心胸疾病防治贡献‘胸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