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粮顺利收购是实现全年粮食目标的核心环节。然而,9月以来全国多地遭遇连阴雨,农田渍涝、农机难下田。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银行业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金融服务机制,通过专项信贷精准投放、线上服务流程升级、供需两端深度对接等举措,为秋粮收购顺畅推进与冬小麦及时种植注入关键金融动能,全力守护粮食安全底线。
破解资金难题保障颗粒归仓
针对连阴雨导致的农田积水、湿粮烘干存储压力剧增等问题,银行业主动靠前服务,以“资金输血”精准破解收购环节出现的难题。
“今年雨水特别多,收上来的玉米含水量远超安全标准,不及时烘干肯定会霉变。多亏农业银行快速审批发放200万元贷款,我们建成了日烘干量300吨的烘干塔,现在一天能处理200亩地的湿粮。”河南锦奥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丁照会表示。
这一案例正是银行业聚焦秋粮烘干环节精准助力的缩影。在粮食仓储能力提升方面,农发行发挥专项信贷支撑作用,为粮食收储筑牢“安全仓”。其中,农发行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分行获批2.2亿元仓储物流设施贷款,专项支持中储粮钦州仓储有限公司仓储项目二期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粮食储备能力,助力构建畅通、节约、高效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
为应对连阴雨天气下“农户出行难、线下服务受阻”的实际困难,银行业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优势,重构金融服务模式,打造“云端服务+地面支撑”的立体服务体系——线上渠道通过流程数字化砍掉冗余环节,大幅提升贷款申请、审批的响应速度;线下团队则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研,精准匹配种粮大户、收购企业的资金需求,双向联动形成服务闭环,确保金融支持始终紧跟秋粮收购的节奏与痛点。
以江苏银行为例,该行针对连阴雨导致农户“购机抢收迫在眉睫却没时间跑网点”的痛点,将“农机e贷”与农机补贴系统实现数据直连,农户无需反复跑腿提交纸质材料,只需通过手机扫码上传购机合同,系统就能自动核验资质信息并完成审批流程,贷款发放时效从传统的7天大幅压缩至10分钟,为农户抢时购置农机、保障秋粮颗粒归仓赢得宝贵时间。
与此同时,金融科技还为秋粮收购的风险防控环节装上“智慧大脑”,从源头规避灾情带来的资金与粮食损耗。例如,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在秋粮烘干、存储的关键环节发力,在烘干塔、仓储库加装物联网设备,实时追踪粮食烘干进度、存储温湿度等核心数据,一旦指标超出安全范围便立即触发风险预警。滕州收粮大户孙忠峰正是借助这一系统,通过150万元贷款购置新烘干设备,实现玉米48小时内达到安全储藏标准,既为银行保障了信贷资金安全,也帮助企业及时化解了湿粮霉变的隐患,实现金融服务与农业生产的双赢。
此外,银行业积极创新信贷产品。例如,山东齐河农商银行创新推出“农机贴息贷”,专项支持农户购置履带式玉米收割机,破解农机难下田的困境。多家银行还开通“秋粮收购线上服务通道”,农户通过手机银行即可完成贷款申请、额度查询与资金支取,实现“足不出户办业务,资金及时到账”,确保秋粮收购“不断档、不脱节”。
紧扣农时需求化解播种困局
受连阴雨影响,多地土壤黏重导致农业机械难以进田,夏玉米收获进度大幅延后。收获延迟又造成农田茬口衔接紧张,直接导致冬小麦播种时间被迫推迟。
农时不等人,冬小麦适期播种直接关系来年收成。针对土壤墒情差、播种延迟等问题,银行业围绕“抢排散墒、抢时播种、抢管生长”全链条推出定制化金融服务,助力冬小麦生产破局。
在整地播种环节,银行业紧扣墒情动态施策。对于墒情适宜的地块,各银行加快贷款审批节奏,依托物联网平台实时抓取土壤湿度、种植面积等农田数据,通过联合相关机构整合土地流转合同、种植保险等多维信息,大幅压缩审批时间,确保农户及时获得购买种子、化肥的资金。针对晚播地块,各银行则围绕“四补一促”(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以促为主)技术特点,设计专项信贷方案,精准匹配晚播小麦的农资采购与田间管理需求。
为应对农业生产节奏被打乱的情况,银行业还打破传统服务模式,提升服务灵活性与时效性。例如,邮储银行优化贷款申请、审查、发放全流程,实现资金“即需即贷”,确保农户购置排水机械、雇佣应急人工等紧急需求快速得到响应;同时,针对土壤墒情多变的特点,多家银行推出“随借随还”授信模式,农户可根据散墒进度、播种时机灵活调整用款节奏,有效避免资金闲置或短缺。
此外,为防范冬小麦生长风险,银行业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科技赋能。通过物联网设备监测农田排水进度与播种质量,利用无人机巡查苗情长势,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农户采取镇压保墒、药剂拌种等措施,将风险防控深度嵌入生产全过程,为冬小麦茁壮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