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政府又“关门”了。
当地时间9月30日,美国国会未能在最后期限前通过临时拨款法案,联邦政府资金于10月1日零时中断,美国法律意义上的政府“停摆”正式生效。这意味着,除“提供必要服务的政府雇员”外,数十万联邦雇员将被迫无薪休假,部分公共服务暂停或延迟,经济数据发布也受到影响。
美国联邦政府的财年从每年10月1日开始,次年9月30日结束。要维持政府运转,行政部门需提出预算,由美国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进行讨论、修改,并达成一致,再交由美国总统签署,成为联邦政府各项支出的依据。
若常规拨款无法通过,就需要按照上一财年的支出水平通过临时拨款法案,以维系政府的临时运转。如果国会没能就常规预算达成一致,也未能通过临时拨款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就会失去运转经费,被迫“关门”。
此次美国政府“停摆”,仍然遵循这套“老剧本”。
今年上半年,美国国会围绕常规拨款的多项条款争论不休,立场分歧尖锐,始终难以达成一致。进入9月,眼看所剩时间不多,众议院共和党人提出一份临时拨款法案,试图以此支撑美国政府一个多月的运转。然而,因该条款要削减部分医疗补助支出,遭到民主党拒绝。民主党在参议院则提出了另一份临时拨款法案,要求加大医保相关福利支出力度,又未能获得共和党支持。两党互不让步,结果是联邦政府再度陷入“停摆”。
“停摆”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立竿见影。
最直接的是对联邦雇员的冲击。历史上,美国政府已经历过20多次“停摆”。过去,政府雇员往往只被要求进行临时休假,薪资延后发放。但是这一次,情况大为不同。据报道,白宫要求各联邦机构在“停摆”期间制定一份永久裁员名单。美国司法部的文件显示,“停摆”进入第三周,已有来自美国财政部、商务部、国土安全部、教育部等机构的超4000名员工收到裁员通知。此外,约75万“非必要岗位”的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数十万“必要岗位”政府雇员无薪上班。
不少原本干活的人或被裁员,或被迫休假,政府功能自然大为受限。
普通民众感受尤深:数百万孕妇和儿童赖以生存的食品券发放受到影响;住房援助和能源补贴也因资金断档延迟发放;原本由联邦政府负担的部分学生午餐费用只能由地方政府垫付,导致州县财政压力骤增;疾控中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日常统计更新、药品审批速度等开始放慢;涉及联邦机构的民事诉讼审理大范围延后;全国多地博物馆、国家公园、纪念碑纷纷关闭或缩短开放时间;原本计划进行的旧金山市滨河公园施工工程、纽约市给排水系统修建、马萨诸塞州多座桥梁扩建等项目均受到影响,甚至面临被取消的威胁。
资本市场同样焦虑:由于美国劳工统计局暂停运作,就业、通胀等关键经济数据的发布推迟或断档。美联储失去了重要的政策依据,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前景的判断也少了很多参考,不安情绪开始蔓延。
目前,“停摆”引发的混乱已经引起全美各界广泛不满。美国两党对此心知肚明,但却无改正举措,反而利用各种场合互相指责,大打“口水战”。
事实上,如此荒唐的场景,并非美国政治的“原生设定”。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此之前,美国政府面对拨款中断的做法完全不同。
早在1870年,美国就通过《反赤字法》,规定若国会未拨款或资金用尽,任何联邦机构不得继续支出或签订合同。但长期以来,这一规定并未被严格执行。尽管国会也常常拖延预算审议,但是行政部门则采取“先干活、后拨款”的做法——各机构照常运作、发放薪酬,待预算通过后再补记账。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美国政府即便无钱可用,也不至于真正“关门”。
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财政赤字高企,国会对美国总统随意调拨预算资金的行为不满,于是通过了《国会预算与削减控制法》,以强化国会的预算主导权。1980年,美国司法部发表司法解释,明确指出:在拨款中断期间,继续履行职能的政府官员会被认定为违反《反赤字法》,除非得到国会授权。1981年,美国司法部进一步发布补充意见,提出在资金耗尽的情况下,除非与生命安全或财产保护直接相关,所有政府职能必须停止,否则任何支出都构成违法。自此,美国联邦政府“停摆”正式被“制度化”。
如此规定,本意是防止财政失控,但是随着美国政治极化、两党对立日益尖锐,预算审议与拨款投票逐渐成为党派对抗的舞台,两党拼命给彼此制造麻烦,频繁出现“为否决而否决”的现象,导致“关门”闹剧频频上演,成了美国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那么,在同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英国、法国、德国,为什么很少听说政府“关门”呢?这就不得不说各国之间的制度差异了。
美国政府预算拨款程序将政府运作与预算拨款刚性绑定,却没有设置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赋予国会和总统相互制衡的权力,却没有规定制衡失效时的补救措施。
相较之下,其他国家有各种各样的补救措施。例如,在议会制国家,政府(内阁)由议会多数党或执政联盟产生,因此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存在紧密联系,议会和政府在政策上高度一致,尤其是预算等重大决策。如果预算案没通过,往往被视为“对政府的不信任投票”,可能导致政府下台、重新大选。待产生新政府后,预算流程重新启动,其间政府依旧运作。
还有一些国家,则由法律直接授权政府,可在议会分歧时通过“临时预算”维持运作。例如,德国法律规定,财政必须连续运作,若预算未通过,政府可按上年预算支出。这类国家通过法律自动延续机制避免政府停摆,以保障政治分歧不会演变成“制度瘫痪”。
一场“停摆”,折射出美国政治运行的深层病灶。国会山的争吵声越来越大,普通民众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领不到补助的底层民众、被延误的基建项目,都在用自身糟糕的处境讲述一个事实:当政治算计取代社会治理,“停摆”的不仅是美国的政府,更是民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