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何治民)近日,2025湾区特殊资产推介会暨《中国特殊资产行业发展报告(2025)》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发布会间隙,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十五五”期间,传统产业升级将释放巨大的市场空间,为特殊资产行业带来结构性投资机遇。面对机遇,构建多方共赢的生态圈是特殊资产处置市场破局的关键。
传统产业升级将为特殊资产行业带来结构性投资机遇
特殊资产行业如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曾刚认为,特殊资产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应发挥“风险化解器”和“价值重塑者”的双重功能。
一方面,针对有市场前景但暂时陷入困境的实体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资产注入、管理优化等手段帮助其恢复经营能力,避免"一刀切"式的破产清算导致产业链断裂。
另一方面,要发挥资源整合功能,将分散的困境资产进行专业化归集,通过市场化手段匹配产业资本、战略投资者,促进存量资产盘活和产业优化升级。“特别是在制造业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等关键领域,特殊资产机构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推动落后产能出清和先进产能整合。”
“传统产业升级将释放巨大市场空间,为特殊资产行业带来结构性投资机遇。”曾刚表示,这意味着特殊资产的来源和性质正在从单纯的“坏资产”向“转型资产”演变。
“装备制造业升级中蕴含巨大机会。”曾刚告诉记者,许多传统制造企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基础和技术积累,但因智能化改造资金短缺、管理模式落后而陷入困境,这类资产经过数字化赋能和管理重塑后价值提升空间大。
其次,传统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将产生大量特殊资产,煤炭、钢铁等行业在“双碳”目标下的产能调整、技术改造需要资本助力,困境企业的绿色化改造具有政策红利和长期价值。
构建多方共赢的特殊资产生态圈
据曾刚观察,在市场波动中,特殊资产处置面临主体疲软与资本躁动的困境,呈现出供给过剩与处置效率低下矛盾。
“当前特殊资产处置市场破局关键的构建多方共赢的生态圈。”曾刚认为,首先要明确特殊资产管理公司、产业投资者、金融机构等生态圈各参与方的角色定位,其次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通过“跟投”“业绩对赌”“超额收益分成”等安排,让生态圈成员深度绑定,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第三,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利用数字技术打通资产信息、产业资源、资金渠道之间的壁垒,提高匹配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可以探索建立特殊资产行业联盟,制定标准化的估值方法、交易规则和尽职调查流程。
曾刚建议,新时期,特殊资产的处置从“处置思维”向“经营思维”的转变路径,首先从战略层面,要树立“价值投资”理念,将特殊资产视为“原石资产”而非“不良资产”,在收购时就明确增值路径和退出方案。同时,创新激励考核机制,从短期处置回收率考核转向中长期价值创造考核,允许适度的培育期和容错空间。
以困境房地产处置为例,曾刚认为,当前困境房地产的处置正在从“折价甩卖”向“分类施策、价值重塑”转变,多种创新模式值得推广。首先,“保交楼+资产重组”模式,对烂尾项目优先保障购房者权益,通过引入优质开发商接盘、政府纾困基金支持、债权人让步等方式完成项目交付,既化解社会风险又保留资产价值。其次,“商改租”的长期持有模式,将滞销商业地产转为租赁住房或产业园区,通过REITs等金融工具实现退出。第三是“轻重分离”模式,将土地、物业等重资产与品牌、运营等轻资产分离,由专业机构分别处置或运营,提高处置效率。
“关键是要建立多方协商机制,平衡债权人、购房者、政府等各方利益,避免简单的司法拍卖造成价值损毁。”曾刚补充说。
特殊资产行业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
“数字化和新技术正在从估值、交易、管理三个维度重塑特殊资产行业。”曾刚表示,展望“十五五”时期,特殊资产行业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
一是资产来源结构性变化,从传统的信贷不良资产向多元化资产类型拓展,包括问题企业股权、困境地产、地方平台债务、个人破产资产等,市场空间持续扩大但专业要求更高。
二是处置模式从“快进快出”向“投行化运作”转变,持有期延长,重组、重整业务占比将上升,也会考验机构的产业理解和运营管理能力。
三是参与主体多元化,除四大AMC外,地方AMC、产业资本、私募基金、外资机构等加速进场,竞争加剧但也带来更丰富的资源和模式创新。
四是数字化、平台化成为基础设施,线上交易、智能估值、数字化管理将成为标配。
五是监管政策更加精细化,在防范风险的同时鼓励创新,市场化、法治化程度提升。
此外,曾刚认为,“十五五”期间,除了传统产业升级为特殊资产行业带来结构性投资机遇,地方债务化解、个人破产制度推广、跨境特殊资产投资方面都将迎新机遇。“想要抓住机遇,就需要特殊资产处置机构提升专业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强化风险管理,实现从传统‘不良资产处置商’向‘困境资产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升级。”曾刚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