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阳节临近之际,国家卫健委在“十五五”规划中提出,未来五年将中国人口的人均预期寿命从2024年的79岁基础上再提升1岁,达到80岁左右的目标。
专家指出,人均预期寿命的进一步提升,关键在于降低主要致死疾病的死亡率,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而在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3.1亿人,老龄化趋势加剧。
应对老龄化问题,不仅要解决护理短缺、老年人就医难等问题,更要加强创新疗法的研发和投入,并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和新模式赋能,解决老年人在用药、陪护、紧急救助、基本生活方面的需求,让更多老年人活得有尊严。

肿瘤“慢病化”,癌症有望彻底根治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曾在多年前就说过:“如果你没活到85岁,别说自己很长寿。”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会进一步提高,这是社会进步与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的结果。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8个省份率先突破人均预期寿命80岁大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老百姓追求健康改善的愿望越来越强。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免疫系统会逐渐变弱。因此要活得更长寿,关键在于如何重新构建并改善免疫系统。长期以来,免疫学家不断努力发现人体免疫的新机制,希望通过重构并强化免疫系统,以帮助人类抵抗肿瘤等疾病的发生与恶化。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也授予了发现免疫系统如何避免攻击自身组织关键机制的三位科学家。
10月24日,在北京昌平实验室成立5周年之际,来自中、美、日、欧的多位顶尖科学家,聚焦“免疫与肿瘤”领域最新前沿与未来趋势,为中国及世界生物医学发展和人类生命健康建言献策。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司司长刘登峰在会上表示,世界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疾病多发带来的严峻挑战。肺癌、胃癌等高发癌症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肿瘤免疫治疗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突破口,而中国已成为推动肿瘤治疗进入精准免疫时代的重要力量。
昌平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人口迈向老龄化之后必然会面临的挑战。“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疗法仍是一个世界难题,我们也在与全球的顶尖科研专家合作,希望能尽早开发出可及的疗法,提升人们的生命健康水平。”谢晓亮表示。他还称,在癌症早筛方面,昌平实验室已经利用新技术研发出一系列的早筛工具,助力癌症的早诊早治。
以肝癌为例,中国承担着全球43%的肝癌疾病负担。但近年来,在病因防控、疫苗接种和医疗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肝癌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中国科学家预测,结合早期筛查和多种治疗手段,更多肝癌患者有望在早期被发现,生存率有望大幅提升,未来肝癌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被作为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病来管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名誉院长樊嘉正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让肝癌治疗进入“慢病化管理”和“追求治愈”的新时代。在肝癌诊疗领域,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和积极科学的术后随访计划,中山医院肝癌病人术后的5年生存率目前已高达71%。
目前,液体活检等新的检测技术正加速应用于癌症早筛。以肝病领域为例,通过肝脏超声+甲胎蛋白(AFP) 对乙肝携带者等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能显著提高早期肝癌的发现率。

AI大数据赋能疾病管理
为迎接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我们还要做好哪些准备?对此,樊嘉向第一财经记者指出,综合来看,要提高人均预期寿命,需要重视健康管理,包括锻炼、健康饮食、劳逸结合、身心健康;对于40岁以上人群,应注重定期体检;有慢病倾向的人群要注重筛查和早期干预,疾病早期诊断率的增加可以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对于重大疾病,则需要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新药物、新的给药方案使疾病的治愈率和缓解率显著提升;此外,还应深入倡导心理治疗、舒缓治疗;重视老年人照护以及“AI赋能+友善助老助残”设施的普及等。
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典型的“老年病”,病因复杂,发病过程漫长。因此,预防永远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在疾病的预防以及病程早期阶段及时干预,成为降低发病率、提升生存率的关键。
今年7月,樊嘉等中国学者领衔在《柳叶刀》(The Lancet)发布肝癌委员会重大报告,预测全球有60%以上的肝癌病例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包括病毒性肝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酒精摄入等。
樊嘉表示,未来25年,在所有诊断出肝癌的患者中,早期病人的比例如果能达到60%以上,就有望在疾病初期彻底根治肝癌,让患者的生存率从目前的14%提高到60%-70%。
在心脑血管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也正深入疾病的预防和检测,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医生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体征数据,让疾病的诊断更精准。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近年来提出“泛血管学科”的概念,他认为,围绕国人“第一死因”的心血管疾病,亟需打破专科碎片化模式,形成多学科协作工作机制,并引入AI赋能泛血管病管理。
基于AI的“泛血管健康指数”,医生可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数据、影像特征及基因组信息,实现精准风险分层和治疗决策。“未来,AI赋能的泛血管管理中心将覆盖筛查、评估、干预及随访全流程,真正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葛均波表示。
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高血压报告》中强调,扩大高血压治疗覆盖率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健康措施之一。 在中国,通过可穿戴设备与家庭医生APP联动,实现对高血压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可将管理覆盖率提升20%以上。
大型制药厂商开始呼吁借助数据与技术工具推动慢病管理。近日,诺华公司董事会主席乔恩礼(Giovanni Caforio)在上海IBLAC大会上表示:“我们希望借助人工智能,让更多人掌握自己的健康指标,让血压、血糖和血脂管理成为常规健康实践的一部分。”
诺华在上海“数字化蓝图”的建议中提到,要面向大规模人群实施有效的健康管理,需要应对监测不足、治疗依从性差,以及缺乏结构性的随访系统在内的诸多挑战,完善数字健康解决方案,包括一体化数字健康平台,整合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和个人健康设备数据,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利用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实现早期识别和精准干预;借助大数据分析,评估干预措施在临床结局、依从性、资源利用和经济影响方面的成效,为政策和资金投入提供科学依据。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全面建立标准化、智能化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的研究显示,基于区域健康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能够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提升15%以上。
再生医学突进,脑机接口助力
在当前医学条件下,面对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症等疾病,大多数患者只能依靠终身服药来延长生命。如何让人们在寿命延长的同时提高生存质量?近年来,干细胞、再生医学逐渐成为公众在健康领域关注的热点。人们不仅期待这些新技术能治疗疾病,还期待利用它们抵抗衰老。
尽管一些专家表示,目前干细胞等前沿技术尚未成熟,距离临床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未来这些技术将极具潜力。
所谓“再生医学”,就是利用生物材料及一些诱导因素,利用人体细胞来修复、重建组织或器官,让失明的人重见光明,瘫痪的人重新站立或行走。再生医学可以重建一个膀胱,一个肝脏,甚至一个心脏。未来,需要做器官移植的人将无需再经历漫长的等待,再生医学的发展有望让人类的生命得到更长久的延续。
同济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鸿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家将“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80岁”纳入“十五五”的宏伟蓝图,不仅是国民健康的里程碑式目标,也将极大地促进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干细胞凭借其独特的再生与修复潜能,直击衰老的核心——组织器官功能性衰退,是实现人类健康目标不可或缺的技术引擎。”他说道。
本月早些时候,国务院正式颁布《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为包括干细胞在内的前沿技术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应对老龄化的挑战,不仅要从科学源头入手,解决疾病机制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要进一步推动先进设备在临床上的应用,并形成创新的服务模式。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适老化改造也逐步从“试点探索”迈向“全面推进”,数智化、整合型、全链式的医养结合服务创新模式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先进设施正进入智慧养老和康复领域,包括防跌倒检测、护理机器人,甚至脑机接口设备。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已逐步延伸至家庭、社区等场景,为老年人的生活照护提供支持,并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护理人员短缺的压力。
不过,这些设备在使用友好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产品因研发与需求脱节,市场存在明显的供需错位与信息断层。例如,有企业想解决老人忘带钥匙的问题,推出了指纹门锁,却没考虑到老人指纹会变得不清晰,无法准确识别;有企业推出一种智能眼镜,戴上以后可以把语音转文字实时显示出来,用来弥补老人听力不足,但字的大小不能灵活调整;还有一些设备的识别精度不够,有的老人蹲下捡东西,就可能触发防跌倒设备警报,让人感到这些东西“净添乱”。
这些问题原本是技术可以解决的,但因为研发人员不够“懂老人”,没有深入到老人身边去观察他们的需求,而且市场与需求之间缺乏有效连接机制,导致企业“闭门造车”,产品研发出来依然不符合老人的使用习惯。
对此,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智慧养老研究所副研究员邢新主近日呼吁研发适老化技术的企业走到老人身边,积极与社区、家庭、养老机构展开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建立精准需求采集及产品有效性测试的机制条件。她还建议从政策层面系统性地出台文件支持智慧养老的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技术攻关重点,完善支持措施,建立产品认证标准,让那些通过相应测试的产品进入市场,避免劣质产品破坏市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