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萌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在此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一句通俗的表达,折射出我国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
绿电占比的提升,是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其关键在于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同时推动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这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在笔者看来,“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是供给结构优化、政策引导强化与消费转型加速三大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技术革新为我国能源安全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十四五”期间,我国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装机规模与成本管控方面均实现跨越式发展。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风光发电年度新增装机进入了“亿千瓦级”规模,连续跨越了11个亿级台阶,合计装机由2020年的5.3亿千瓦增加到今年7月底的16.8亿千瓦,年均增速28%,占到“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0%。整体上看,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同时,为进一步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波动性问题,加速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替代传统能源,“十四五”以来,新型储能产业得以稳步发展。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装机规模已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有力支撑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储能应用效果的逐步显现,为绿电占比提升提供了关键支撑。
其次,持续完善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活力。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有关部门相继优化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健全完善绿证制度体系、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新能源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持续完善。
以绿证制度为例,一方面,国家能源局在供给端持续深化绿证核发全覆盖,完善电量归集报送机制,健全绿证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实现绿证核销机制落地等;另一方面,从需求端着力拓展绿证的应用场景,稳步推进绿证强制消费,对更多重点用能行业提出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并使用绿证核算。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共计核发绿证18.78亿个,其中可交易绿证12.77亿个。总的来看,绿证制度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打通了绿电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为绿电占比提升注入强劲动能。
最后,消费端绿色转型需求的持续增长为绿电市场扩容提供了坚实支撑。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渗透率不断提升,直接拉动了绿电需求。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比重达10.27%。另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今年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完成429.1万辆。这也意味着,截至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4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增长不仅减少了交通领域碳排放,更通过充电需求直接激活绿电市场。国家能源局数据也显示,“十四五”以来,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4个百分点左右。
整体来看,“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不仅标志着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取得阶段性突破,更揭示了绿色低碳发展从战略愿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深层逻辑:技术革新驱动可再生能源规模跃升,制度创新打通绿电全链条循环,消费转型激活市场需求动能——三大动因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生产—消纳—消费”的绿色能源生态体系。这一改变不仅为“双碳”目标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通过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未来,随着新型储能技术突破、绿电市场机制完善及绿色消费理念深化,可以期待的是,我国绿电占比提升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向绿色低碳、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