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7 06:09:31 股吧网页版
2025年WFEO大会:全球工程界聚力共商绿色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全体大会在上海落下帷幕。作为中国科协“开放合作月”重要活动之一,这场以“工程塑造绿色未来”为主题的全球工程界盛会,聚焦如何利用工程技术应对气候变化、驱动经济绿色增长、加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为全球工程领域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合作平台。会上,聚焦清洁能源、人工智能(AI)、韧性城市的三场专题论坛引发广泛关注。

  清洁能源工程创新驱动零碳未来

  在本届大会的清洁能源论坛上,WFEO主席谢胡认为,清洁能源工程创新与国际合作正处于科学设计与人文关怀的交汇点,亟需大胆的工程解决方案,为全人类提供清洁、可靠的能源。

  “中国已成为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介绍了我国目前在煤电灵活低碳利用、新能源规模化开发、能源环保材料智能研发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强调科技创新是能源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他认为,应以产学研协同和国际合作为抓手,构建引领未来能源革命的新型创新体系。

  “实现‘净零’目标离不开工程创新与全球合作的深度融合,清洁能源技术的突破应与政策创新、社会公平并行推进。”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电子电气工程系研究教授塔里克·杜拉尼说。他通过全球多个成功案例,展示了清洁能源创新在经济增长、就业创造和社会福祉方面的积极作用,呼吁全球工程界携手共建普惠、公平、共享的净零碳未来。

  国家能源集团环保专业首席科学家、低碳智能燃煤发电与超净排放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法华认为,实现社会碳中和的关键在于电力碳中和,因为“电”是最清洁、最高效的能源载体。中国应坚持“多元发展”路径:在大力发展风光资源的同时,加快核电布局、优化水电开发、提升储能能力,并持续推进煤电低碳化。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发用电时空分布不均、电网消纳受限及安全经济性等问题日益突出,应通过技术创新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光储协同发展与系统智能化升级。”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徐君认为,光储平价时代即将到来,创新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双碳”目标既是挑战,更是推动能源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

  人工智能工程实践助力可持续发展

  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工程:能力建设与国际合作”为主题的人工智能专题论坛,则是一场全球AI工程领域的技术交流盛会,为AI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可行路径。

  “AI的发展应紧密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展开,依托国际合作实现技术共享与普惠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强调。他倡导建立全球统一的标准与治理框架,让AI技术进步成果能够惠及每一个人。

  夏泽翰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技术进步,更在于构建一个基于平等、信任和人类尊严的“社会契约”,各方应积极推动包容性的AI政策和知识共享,确保全球共同受益。

  “AI正在重塑世界、城市与经济格局,为智能制造等行业带来变革性影响。”WFEO候任主席、新加坡工程师学会(IES)名誉主席陈成川提出,要构建一个可持续且有韧性的未来,关键在于让AI秉持向善理念,遵循透明原则。AI的核心意义在于激发人类创新,助力弥合不同国家间的发展差距。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侯增广认为,AI正在重塑工程形态、经济模式与社会运行方式,为绿色工程、医疗健康、教育普惠、智慧交通等领域带来变革性突破。然而,AI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怎样确保AI遵循人类价值观,如何让技术公平惠及全球,以及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等。

  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表示,未来AI将从当前的“代理智能”迈向“有组织的智能”,“低空经济”“本地循环经济”“生态系统”等新模式将成为破解资源约束、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他以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合作十余年的实践为例,指出通过AI构建智能系统,可有效支持可持续工业发展,减轻城市与产业资源消耗压力等。此外,他还提出构建平行教育体系,设立K21阶段,强调AI技术在推动教育革新、提升工作效率、改善民生福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未来10年,AI参数规模可能达到100万亿级,甚至有望实现与人类大脑连接。”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特聘讲席教授陈俊龙认为,未来人机协作将依托元宇宙、增强现实、脑机接口等技术,并强调AI的发展应从大语言模型向场景语言模型转变,注重行为与场景的结合,同时通过专家决策机制确保AI可控可信。

  共筑韧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为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新城市议程的号召,2025WFEO大会韧性城市论坛以“气候变化与韧性城市建设”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气候变化研究、城市规划、灾害管理、基础设施工程及公共政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协同策略,分享前沿理念、技术创新和最佳实践,旨在推动全球城市向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加剧了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提升城市韧性,增强其适应气候变化,抵御灾害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已成为全球发展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全球城市急需探索适应气候变化韧性发展路径,构建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的城市系统。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中外专家分别从高原低碳城镇、气候适应性综合规划、国家战略路径、工程能力建设及重大工程创新等角度分享了韧性城市的前沿洞察与实践经验,围绕韧性城市建设展开深度对话,形成多项共识。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构建韧性城市已不再是未来的选项,而是当下迫在眉睫的全球性行动。这不仅是工程技术的革新,更是对城市未来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共同担当,需以抉择与行动,推动全球城市向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