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的一个上午,位于浦东的蒙玺投资会议室洒满阳光。公司创始人李骧坐在中国证券报记者对面,谈到关键处,他会下意识地用指尖轻点桌面,仿佛在敲击一个无形的数学模型。当在正式访谈前被问及为何不爱旅游拍照、而是更喜欢参观博物馆时,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笃定:“我更喜欢规律性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我更愿做一个观测者。”
这种“观测者”的身份认同,精准地定义了李骧本人及其创立的蒙玺投资。在中国量化行业狂飙突进、声名鹊起的年代,这位理工背景出身的“民间派”创始人,始终执着于探寻金融市场深处的客观规律,而非追逐舞台中央的聚光灯。在公司即将成立十周年之际,李骧系统复盘了蒙玺投资的“观测”之道——一种以技术为信仰、以稳健为生命线,在起落无常的市场中行稳致远的生存发展哲学。过去十几年,李骧以“规律探索者”的纯粹、对公司发展路径的定力以及“技术超配”的长期主义,构建了蒙玺的投资哲学和发展韧性。其多年以来对社会价值的躬身入局,亦折射出一位量化老将的行业使命。

蒙玺投资李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学士、美国布朗大学理论化学硕士。蒙玺投资创始人、总经理,拥有17年量化投研经验。同时担任上海市浦东新区数理金融学会名誉理事、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理事等职。
规律“拟合者”:从理论化学到“无限谜题”
李骧的职业生涯始于一次主动的“偏离”。从中科大本科到布朗大学理论化学硕士,他本应沿着博士之路步入学术殿堂,却因对交易的浓厚兴趣毅然回国。“我属于量化领域的‘民间派’,”他坦承,“没有海外机构的光环,也不是公募或银行系出身,就是纯粹的兴趣驱动。”
理论化学的训练,是用Fortran语言建模,推导计算化学反应。这套通过编程“拟合”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与量化投资底层相通,但李骧认为,专业背景并非关键,核心驱动力在于思维与心性。在他的带领下,蒙玺投资将技术驱动奉为核心信条,致力于在低延迟交易和AI赋能等前沿领域构筑核心竞争力。“量化竞争的本质是技术竞争,”他直言,“我们在很早之前就自建了行业领先的低延迟交易系统,现在实现了小微秒级别的延迟,并每年保持千万级的IT投入,以确保技术的持续领先。”
“这个行业,首先得有数理统计能力,”他表示,“但在此之上,实事求是,对客观规律本身怀有巨大好奇,这一点至关重要。”他坦言自己不喜欢人际周旋,更享受与客观规律打交道:“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是遵循着某些客观规律的。”
这种对规律的敬畏,外化为他极力推崇的“成长性思维”。他将自己视为一个可不断优化的“模型”:“假如以前的做法得到了不好的结果,那我就去调整。我个人感受如何,这不重要,如何把事情做好才重要。”这种思维也贯穿于公司的技术迭代中。蒙玺投资早在2019年便率先使用AI辅助投研,并于2025年初成立AI Lab,整合平台资源,持续发力端到端建模与深度学习。“AI正在深度赋能我们的投研体系,从因子挖掘到组合优化,从交易执行到风险控制,已全面融入投资流程。”李骧补充说。
他将量化投资比喻为一个“永远都解不完的谜题”。“我们会不断逼近谜底,但永远无法完全掌握。这就像搞科研,是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但你永远不能说完全看到了市场的所有规律。”说到这里,他眼里闪过一丝光亮,“这非常有意思。”
这种“有意思”的背后,是常态化的挫折。他毫不讳言,“如果你不感兴趣,量化行业真的很痛苦,因为你面对更多的是挫折。”而支撑他走下去的,是那种解开谜题、突破挑战、逼近真理的纯粹快感。
定力“守护者”:风控教训与共情治理
在2023年末至2024年初的量化行业低潮中,蒙玺投资经历了一次关于“定力”的严峻考验。回顾那段时期,李骧的表情变得严肃,语速却依然平稳。
当时,蒙玺投资的选股策略超额稳定但不够突出,而同行通过放大市值风格暴露,在小盘股行情中收获了更高的超额收益。在外部的对比压力推动下,蒙玺投资“小幅放开了风控”。“结果就是,吃肉的时候没吃到,只吃到了‘一点小尾巴’,挨打的时候倒是全程挨到了。”他坦诚地剖析,“如果我们不在当时放开部分策略的风控约束,回撤会很小。这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很大的挫折。”
这次“踩坑”让李骧更加坚信:一家量化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战略定力。“你一旦改变了你自己的朴素原则,大概率就要出问题。”他坚定地说,“我们的发展定力很简单,就是稳字当头,获取全频段上纯粹的阿尔法收益。”围绕这一目标,蒙玺投资构建了多元化的策略矩阵,采用多因子选股模型,并从全球200多个数据源构建因子库,并持续在另类数据上不断深挖。“我们通过对卫星图像、社交媒体、网络流量等另类数据的分析,能够发现传统财务数据无法捕捉的投资机会,这在我们的低波动产品中已成为阿尔法收益的重要来源。”
这种定力,直接体现在他对规模的克制态度上。他提出了一个在资管行业颇具颠覆性的观点:“客户的资产是负债。”他进一步解释:“你募来了资金,就得交给客户一份满意的答卷。如果你交不上来,这就是负债。这些资金最终都会离你而去,你损失了收入,更损失了客户对你的认同。”因此,在业绩未达到他认定的“第一梯队有竞争力”的标准前,他坚决不放规模。公司遵循“策略储备先于资管规模;人才储备先于策略储备”的原则,公司近150亿元的资管规模中,短周期策略约80亿元,阿尔法选股类策略约30亿元,形成了覆盖主流指数的全频段布局。“我们的目标是从单一风格深耕,迈向全频段阿尔法优势,为投资者提供差异化的收益来源。”
正是这种清醒,让蒙玺投资在近十年里,实现了每年年底的人员总量和管理规模都高于年初的稳健增长。支撑这份定力的,是李骧在人才和技术上“前瞻性布局”。
“我们管理规模才20来亿元的时候,团队就有四十多人;50亿元时,就有了六七十人。”他解释,“我们认为,对于量化机构,技术是重中之重。技术的储备需要先有人作为基础。”他勾勒出蒙玺投资的发展逻辑链:以超前的人才储备、技术储备、策略储备,驱动优异的投资业绩和规模成长。“绝不能等规模大了再去搞团队,那时就晚了。”
在内部治理上,这位自称“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的理工男,却展现出“共情能力”。他认为,公司最核心的角色必须站在员工角度思考,“我自己也做过投研,我很清楚我要什么”。
为此,蒙玺投资设计了一套极具吸引力的激励体系。例如,公司投研团队的“提成制”,让核心投研员工能按比例提取收益,上不封顶;“合伙人制度”则直接对贡献突出者进行股权奖励。“一定要打开每一个同事的晋升通道,”李骧说,“没有人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眼望到头的。”他相信,“好的机制能够催生出人的善意”,让员工乐于协作,共同推动业务发展。
价值“追随者”:正心正念与社会责任
在本次访谈尾声,话题从冰冷的数字与模型,转向了温暖的社会价值。李骧的神情明显松弛下来,语气中多了一份使命感。
“我们这个行业诞生了DeepSeek,”他主动提及了量化行业的榜样——幻方投资,语气中带着敬意,“DeepSeek已经给我们这个行业做好了榜样,那我们顺着这个路线,去承担更多的社会价值,我觉得理所应当。”
他是这么说的,更是早早开始这么做的。近年来,蒙玺投资的社会价值践行主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一方面是纯粹的科研捐赠。李骧身兼上海市浦东新区数理金融学会名誉理事、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理事等职,多年以来不仅在科研领域持续进行个人捐赠,更积极推动同行参与。“我在业内有一些关系不错的中科大校友和同业的老朋友,可能我和另一家头部量化创始人说‘钱还不够,你做点捐赠’,他第二天就打款了。”李骧坦言,多年以来他都希望通过平台化的运作,让外界看到“整个量化行业都在社会公益和社会价值上不断努力”,而非某一家、某几家机构的独舞。
另一方面,是李骧对前沿硬科技的天使投资,如能源与物理学的新兴交叉领域等。“可能短期实现不了太多经济价值,但我们愿意在早期参与进去,亏了就亏了。”在他看来,随着企业发展获得收入,有责任去推动一些可能定义人类未来的新技术落地。
谈及行业个别机构因小问题引发的风波,李骧微微蹙眉,言辞恳切而谨慎:“这对我们整个行业一定是负面影响。”他认为,量化机构应秉持“正心正念”,行为方式要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我们不能损害或透支外界对这个行业的信任”。
展望未来十年,李骧的愿景清晰而坚定:蒙玺投资首先要努力成为中国综合能力最优秀的头部量化机构之一。“我不希望它是规模最大的,但要是第一梯队的优秀机构。”更进一步,他期待蒙玺投资未来能成为“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优秀机构”。
这位市场的“观测者”、规律的“拟合者”,正以他独有的节奏,在这场探寻真理的无限旅程中,稳健地跑向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