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刘一枫)2025年是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5周年。10月2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安徽自贸试验区五周年建设情况。
合肥片区、芜湖片区、蚌埠片区是安徽自贸试验区的三大片区。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袁飞在介绍合肥片区聚焦“科创自贸”品牌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探索的创新举措及取得的主要成效时表示,合肥片区坚持以改革突破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在全国率先树立“科创自贸”品牌,在具体探索中,聚焦“两条主线”精准发力。
一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速融入国际化,着力破解“三不”难题。
具体包括融入国际化,依托“科大硅谷”,构建“全球校友组织+创新中心+创新单元”的全球创新网络,形成“资源链接、孵化招引、服务培育”的合伙人体系;建设13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打造出海服务矩阵,助力科创企业“集群出海”。
破解“不想转”,推动激励机制、成果权属、研发主体“三个转变”。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股权投资改革,创新“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使企业从仅拥有“部分所有权”过渡到获得“完整所有权”;探索横向课题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实现科研人员“单兵作战”向“体系推进”转变。目前,合肥片区已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超3万项。
破解“不会转”,围绕“有能力、有职称、有激励”的技术经理人发展体系,培养技术经理人近4000人。探索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经理人股权激励模式,实现由“打工人”向“合伙人”角色升华,助力合肥市技术交易额近1200亿元。
破解“不好转”,探索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的场景培育机制。形成可复制的“合肥样板”,累计发布场景机会超1000项,服务超3000家科技企业,推动落地合作项目1200余个。
二是着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加快构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聚焦全周期赋能,以合肥片区与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双区联动”为抓手,在基金投资、股权融资、债券发行等领域深化探索,构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体系。
聚焦初创期培养,打造近40亿元天使、种子基金群,最高容错率50%,资本放大系数超7倍,培育超30个估值超1亿元“硬科技”项目。
聚焦成长期灌溉,推出“共同成长计划”等产品,推动银行从“看资产”转向“看未来”,带动合肥市贷款增速居省会及万亿GDP城市前列。
聚焦上市期护航,培育上市后备企业,试点一份“信用报告”代替多张上市“合规证明”等模式,建设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合肥分中心,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居省会城市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