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身智能领军企业宇树科技的IPO(首次公开募股)进程迎来关键节点。
日前,宇树科技上市辅导机构——中信证券(600030.SH)提交首期辅导工作进展情况报告,披露公司已通过更名议案,将“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股份”),去除“杭州”地域标签。
这一动作发生于IPO辅导期内,被视为公司从区域性企业向全球性企业跃迁的重要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创始人王兴兴也同步由执行董事升任董事长。
结合公司近期发布新一代仿生人形机器人H2、营收突破10亿元等里程碑事件,宇树科技的上市筹备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市场信息称,宇树科技预计于2025年10-12月间提交上市申请文件。
IPO前夜
中信证券辅导报告称,公司于2025年第五次临时股东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更名的议案》并办理工商登记变更程序。企查查App显示,10月23日,宇树股份企业名称变更、主要成员变更已经完成。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明确,企业若在3个以上省级行政区域投资设立公司并经营满1年,可申请不含行政区划的名称。宇树科技的更名符合这一条件。
有分析指出,企业名称去除地域标识通常意味着其业务范围与规模已超越区域性限制。“前面不冠地名的公司往往给人业务范围更广、规模更大的观感,这有助于提升投资者信心”。去掉“杭州”标识是企业塑造国际化品牌的典型信号,能显著提升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
事实上,宇树科技的客户名单包括英伟达(NVDA)、Meta(META)、三星(SSNLF)等国际巨头,以及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院校,其核心产品四足机器人2024年的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已达69.75%,早已具备全球化企业特征。
早在5月,宇树科技刚完成从“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向“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变,市场主体类型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奠定基础。
中信证券作为辅导机构,于7月8日与宇树科技提交辅导备案材料,7月18日完成公示,首期辅导期截至10月14日。辅导报告还显示,辅导工作重点包括三方面:一是持续现场尽职调查,中介团队通过收集公司治理材料、走访客户供应商、核查资金流水等方式全面摸底;二是督促规范运行,强化公司治理、财务透明度和法规意识;三是传达监管动态,确保管理层熟悉资本市场规则。
宇树股份公司治理结构亦同步优化。
本期辅导期内,宇树科技审议通过了《关于选举公司独立董事暨调整董事会成员的议案》及《关于取消公司监事会的议案》,原董事秦诗春、王其鑫、赵永政辞任,新增独立董事李宗彦、倪晨凯、宋华盛,原监事吴江、李文杨、朱嘉不再参与辅导。这一调整被视为科技公司常见的治理优化,监督职能可能由审计委员会等替代,提升决策效率。
同时,王兴兴由执行董事变更为董事长,进一步强化核心领导力。目前,王兴兴直接持有公司26.97%股权,并通过员工持股平台等合计控制33.44%的股权,为IPO后的决策稳定性奠定基础。
辅导报告还透露,中信证券正协助公司对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进行论证分析,确保其符合未来发展战略。
春晚“明星”
宇树科技的IPO备受关注,源于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硬核实力。公司成立于2016年,由90后创始人王兴兴创立,从四足机器人起家,逐步拓展至具身智能赛道。产品端的密集发力成为宇树科技IPO估值的重要支撑。
同时,宇树科技不仅是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标志性企业,更与DeepSeek(深度求索)、强脑科技(BrainCo)、群核科技、云深处科技、游戏科学共同跻身“杭州六小龙”之列。
正式更名前的10月20日,宇树发布全新仿生机器人Unitree H2,身高180厘米、重70公斤,配备31个关节(肩部12个、躯干3个、腿部14个、未知功能2个),较前代R1机型关节数提升19%,可完成舞蹈、功夫表演、模特走秀等复杂动作。其技术从“能跑”向“更像人”演进,切入仿生交互新赛道。
产品矩阵方面,宇树已形成梯度化布局。
2017年,推出首款四足机器人Laikago;2021年,四足机器人“奔奔”登陆央视春晚;2022年,109台Go1机器人亮相冬奥开幕式;2023年,发布国内第一台能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H1,定价65万元;2024年,推出第二款消费级人形机器人产品G1,定价9.9万元;2025年1月29日,H1再次参加央视春晚“扭秧歌”;7月,宇树发布新款人形机器人R1,定价3.99万元起。
2024年,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交付量超1500台,成为业内少数实现连续盈利的企业。王兴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曾透露,2024年公司营收突破10亿元,团队规模约1000人。
技术壁垒上,宇树科技累计申请专利200余项,授权180余项,覆盖运动控制、智能算法等关键领域。2025年7月,公司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国际认可度提升。
但宇树科技面临的挑战亦不容忽视。
王兴兴在9月外滩大会上坦言,团队面临人才短缺与效率瓶颈,而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标准制定等难题更亟待突破。即便如此,市场对其IPO仍抱期待。
偏科“逆袭”
回溯其自身的创业史,王兴兴称得上是偏科人才的“逆袭”。
1990年,王兴兴出生于浙江宁波余姚,自幼展现出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天赋,但英语成绩严重偏科。2009年,他考入浙江理工大学机电专业,大学期间利用寒假手工制作出首个14自由度双足人形机器人,仅花费200元。不过,这一早期尝试也让他得出"人形机器人过于复杂"的结论,转而专注四足机器人研发。
2013年本科毕业后,王兴兴因英语成绩不足与浙江大学失之交臂,调剂至上海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导师贾文川支持下,他开发出低成本四足机器人XDog,其电驱动方案比波士顿动力早一年公开。2015年,该项目获上海机器人设计大赛二等奖及8万元奖金,成为其创业"第一桶金"。
2016年,王兴兴加入大疆,但仅工作两个月便辞职创业;同年8月,他在杭州创立宇树科技。
王兴兴曾公开表示"坚决反对做人形机器人",但2023年AI大模型的突破改变了他的判断。这之后,王兴兴公开承认"AI大模型的技术突破远超预期",促使公司转向人形机器人赛道。宇树同年发布的H1机器人实现快速行走与抗冲击能力,2024年推出的G1机型将售价压至9.9万元,体现其"四足积累反哺人形"的技术路径。
相比波士顿动力的液压方案与封闭生态,宇树科技坚持电驱动+开源策略,王兴兴认为"开源生态能加速技术迭代"。这种技术路线差异使得宇树产品更早实现商用。
2025年,宇树科技启动IPO进程,这位曾因英语差被老师评价“有点笨”的创业者,凭借技术硬实力将公司带入国际竞技场,成为中国具身智能领域的关键人物。
赛道“拼杀”
当宇树加速冲刺IPO时,具身智能赛道的另外几位玩家,也正以不同路径抢占市场。
融资维度,宇树科技无疑占据头部位置。从2018年安创科技等首笔机构天使轮投资,到2024年B+轮和C轮融资美团(03690.HK)入局,再到2025年C轮腾讯(00700.HK)、蚂蚁集团、阿里巴巴(09988.HK,以下简称“阿里”)等大厂悉数抢筹“分羹”。目前,宇树股份已完成13轮融资,投前估值突破100亿元人民币。美团作为第二大股东,持股约8%。
智元机器人同样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涵盖腾讯(00700.HK)、京东(09618.HK)、红杉资本等巨头。2025年3月,腾讯领投B轮融资后,智元机器人估值已达150亿元;5月,京东领投B+轮;8月1日,韩国LG电子与未来资产集团联合领投B+轮融资。
这家由前华为副总裁邓泰华与前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稚晖君)联合创立的企业,2025年5月招聘证券事务主管推进IPO的动作,显露其上市野心。市场此前传言,其拟通过收购科创板公司上纬新材(688585.SH)实现借壳,致上纬新材股价暴涨成为2025年A股首个“十倍股”。但借壳传闻被智元方面否认,并称三年内不借壳上市。
智元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储备,2025年,其推出的具身智能一站式开发平台,可兼容多品牌机器人硬件,这种“操作系统级”布局试图抢占行业生态制高点。不过智元的商业化落地进度落后于宇树,而其通过投资上下游企业所造的“智元系”庞大网络,则为未来提供充分想象空间。
除宇树和智元国内两家估值超百亿元的具身智能企业外,另外一家颇具潜力的公司银河通用则呈现“细分聚焦”特征。作为美团投资版图中的重要一员,其股权结构深度绑定产业资本,与宇树共享美团的线下场景资源。
银河通用的产品端聚焦工业级服务机器人,基于银河通用自研大模型,其2025年推出的新一代AGV机器人在仓储物流领域已实现小批量交付,精准切入B端市场痛点。从各大展会上的无人药店、无人零售店、模拟工厂环境,到现实生活中的银河太空舱和展会的“小卖铺”,其轮式人形机器人Galbot也已从零售场景的应用过渡到了工厂应用。
产品策略的差异更凸显具身智能赛道的竞争逻辑分化。宇树采用“消费级+工业级”双轮驱动,G1打开大众市场,H系列攻坚高端技术,形成覆盖不同价位的产品梯队;智元押注 “平台化生态”,试图通过技术输出掌握行业话语权;银河通用则深耕“垂直场景”,以差异化避开正面竞争。三种路径背后,折射出头部玩家对具身智能商业化路径的不同判断。
“黄雀”在后
事实上,阿里、美团、腾讯等巨头的密集入局,正在重塑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轨迹。
截至2025年三季度,美团投资了30家具身智能及相关企业,从宇树科技到银河通用,从仓储机器人到运动控制算法公司,构建起全产业链投资矩阵。类似案例还有京东,其投资智元后,推动其机器人技术在物流仓储场景的适配。
腾讯的策略也颇具代表性,其推出的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整合了基础模型、仿真训练、真机部署等模块化能力,宇树的G1机器人已通过搭载该平台实现自主语音交互与环境感知。这种 “不做硬件做生态” 的路径,既发挥了腾讯在AI大模型与云计算领域的优势,又通过赋能行业玩家扩大生态影响力,马化腾此前 “甘当螺丝刀” 的定位,精准概括了这一战略逻辑。
阿里则另辟蹊径,聚焦具身智能的基础设施环节,投资逐际动力研发运动控制算法、参股奥比中光(688322.SH)布局机器视觉,试图通过技术底层构建竞争壁垒。
细分赛道的专业化发展正在成为新趋势。大厂的入局不仅带来资本,更带来技术、数据与场景的核心资源,推动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而随着宇树股份等的IPO提速,大厂们的投入也将迎来收获期,即便图灵奖得主杨立昆( Yann LeCun )刚刚放“炮”。
“当前多数人形机器人仅能完成简单动作演示,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杨立昆说,这类技术尚未达到人类智能水平,无法胜任复杂任务,例如家庭服务、商业应用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