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晚间,恒瑞医药(600276.SH;01276.HK)公布了三季报,在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带动下,公司业绩维持两位数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实现营收231.88亿元,增长14.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51亿元,增长24.50%。
前三季度,恒瑞医药创新药对外授权获得的首付款超8亿美元,粗略估算,这给公司贡献了两成以上收入。
单纯在第三季度,恒瑞医药就达成了三起对外授权交易,比如在7月份,公司与GSK(葛兰素史克)达成合作,共同开发至多12款涵盖呼吸、自免、炎症与肿瘤领域的创新药物(含HRS9821大中华区以外授权),公司由此获得5亿美元首付款,潜在总金额约120亿美元的选择权行使费和里程碑付款,以及相应的分梯度的销售提成。
近年来,恒瑞医药在力推创新药出海。截至目前,公司的创新药产品已累计达成17笔对外授权合作。
不过,相比对外授权这种借船出海,恒瑞医药尚未有创新药真正在海外实现获批上市,这似乎与公司作为国产创新药企业龙头地位并不匹配。在对外授权交易如此频繁之下,公司又如何平衡造船出海,日益受到关注。
10月26日,恒瑞医药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在第十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药出海的首要前提是认清产品的差异化价值,并非只有First-in-Class(同类首创)才能打开海外市场,如果产品能跻身前三或前五梯队,具备足够的临床差异化优势,同样能获得海外企业的认可,由此促成的BD(对外授权)合作,是恒瑞医药出海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要推动优质产品海外自主开发。
“这是国际化的两步走策略,第一步借船出海,第二步还是要回归到造船出海,为创新产品的价值实现画一个句号,这是目前公司出海的基本策略。”张连山表示,创新产品要实现最大价值,必须走出去、国际化。
在造船出海方面,张连山表示,公司有个较大的团队在进行了,有多个品种在海外推进临床试验中,但如果所有产品都靠自己在海外进行自主开发、商业化的话,这样投入太大,目前不是首选项。公司当下除了拓展国际化,还在扩大产能建设与提升产品质量中。
“对于造船出海,我们还是脚踏实地在做,自己不会给出突破性进展的时间表,因为做药,有很多不确定性。”张连山亦表示,对于部分具备明确临床价值,但尚未进入海外药企重点布局范围的新药,公司会依托在中国已积累的临床数据,以相对较合理的研发投入,推动其在海外的临床试验与上市申报。
今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研发费用达49.45亿元。根据季报公布的数字计算,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500亿元。
恒瑞医药三季报亦显示:公司在研管线储备充足,有10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400余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
得益于今年在港股上市融资,截至三季度末,恒瑞医药账面上的资金达到403.6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