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7日消息(记者牛谷月)“在全球格局和科技创新趋势深刻变化的今天,无论是融资端,还是投资端,都对资本市场发展和功能发挥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10月2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指出,只有不失时机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提升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在主题演讲中,吴清谈及了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创业板深化改革、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公募基金改革、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提升投资者权益保护质效等多方面内容。
市场人士认为,推动投融资综合改革,是重塑市场生态之举。投融资综合改革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通过引入长期资金、优化投资者结构,提升市场内在稳定性;通过强化上市公司质量和回报能力,促进资本与实体的良性循环。
投资端——力争“投得稳、留得住、回报长”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形势变乱交织,国际经贸秩序重构,全球金融市场脆弱性加大。吴清指出,在风险再定价、资产再平衡过程中,稳健性和均衡性日益成为资产配置的优先选项,“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成为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的共识。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国际资金流入新兴市场超过1500亿美元。在此过程中,A股、港股等中国资产价值得到重估,被持续配置和再配置。
央广财经记者了解到,作为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于10月27日正式推出,包括优化准入管理、提高投资运作效率、扩大投资范围等,努力为各类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便利、高效的制度环境。吴清透露,其中资格审批与开户“高效办成一件事”、对配置型外资准入实行绿色通道两项举措于27日当天落地。
此外,27日,另一份文件同步发布。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围绕强化发行上市、退市等过程中的投资者保护,营造更加公平的交易环境,提升行业机构的客户服务水平,推进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等中小投资者重点关切,推出23项务实举措,不断扎牢织密投资者保护“安全网”。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央广财经记者表示,投资端改革中,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释放“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强信号,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中小投资者保护23项举措则彰显“投资者友好”新理念,通过公平交易环境与纠纷化解机制,筑起“信任之墙”。
业内人士指出,二者协同,改革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规则对接转向制度引领,有利于吸引长期资本入市,实现“投得稳、留得住、回报长”的良性循环。
融资端——“分层赋能、固本培元”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下,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在重塑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吴清指出,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投入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往往需要更大规模的耐心资本投入和更灵活、更包容的融资环境,以利于更好支持创新资本形成和创新动能培育。
在此背景下,证监会纵深推进板块改革,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包容性和覆盖面。
6月,证监会宣布科创板“1+6”政策举措。吴清透露,经过各方努力,10月28日,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将迎来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预先审阅等已经实施,改革效应正加快显现。
此外,吴清还表示,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加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同时,证监会将坚持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定位,持续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健全新三板市场差异化的挂牌、信披、交易制度,畅通三、四板对接机制,筑牢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塔基和底座。
业内人士指出,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差异化定位,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是融资端“分层赋能、固本培元”的精准施策。
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石。吴清宣布,证监会将择机推出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进一步拓宽并购重组支持渠道,促进上市公司产业整合、做优做强。督促上市公司完善治理、加大分红回购增持力度,以稳健业绩筑牢价值根基,用真金白银回报股东支持。与此同时,着力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扎实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推动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全面落实长周期考核,丰富适配长期投资的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努力完善“长钱长投”市场生态。
“再融资储架制度释放企业融资活力,推动上市公司以真金白银回报股东。”田利辉表示,这一系列举措通过制度供给优化,引导资本更高效地投向新质生产力领域,最终实现“固本培元”。这既夯实了市场价值根基,又通过“长钱长投”生态,推动资本市场从“量”到“质”的根本性跃升。
田利辉表示,一系列投融资综合改革举措的发布,不仅是短期稳市场之举,更是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夯实制度根基。“它将系统性提升市场包容性与适应性,引导资本精准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同时通过中长期资金‘压舱石’作用,显著增强市场韧性。这不仅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核心支撑,更将重构‘融资端-投资端’良性互动生态,推动资本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田利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