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固态电池领域捷报频传,多家上市公司披露相关业务最新进展。从材料研发到产品量产,再到产业链协同,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
上游材料端,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月26日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全固态电池用超高镍多元材料和超高容量富锂锰基材料已实现20吨级以上批量供货。其中,全固态专用的高镍多元材料在电池循环和容量等性能方面已接近液态电池水平,电池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显著高于现有液态电池。
中游电池厂商选择多线布局。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在近期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正按照既定规划推进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并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推出新一代产品。同时,其也在半固态电池领域进行产线改造和市场布局,力争实现多技术路线并行推进。
产业链协同也在加速。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林美”)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钨新能源”)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超高比能电池材料产业联合体,携手推进固态电池产业化。根据协议,2026年至2028年,格林美将每年向厦钨新能源供应各类电池原料与材料15万吨,三年累计供应45万吨。双方还将围绕动力电池、低空飞行器等领域,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等优势,被视为下一代高性能电池技术的重要方向。”
下游车企也积极拥抱这一变革,强劲需求拉动了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目前,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已交付搭载150kWh半固态电池包的车型;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主流车企也已明确公布了各自的固态电池装车规划与时间表。
不过,固态电池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大规模量产仍面临挑战。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专家吴婉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成本高昂,目前硫化物、氧化物等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成本依然远高于现有液态电解质;二是工艺复杂,全固态电池的电极、电解质界面稳定性、规模化生产的良品率等工艺难题仍是行业亟待攻克的难点。”
中信建投研报显示,随着政策支持强化、市场需求升级及关键技术突破,全球固态电池产业正迈入由实验室研发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未来3年至5年,固态电池有望率先在高端消费电子、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及低空经济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从而带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迎来新一轮结构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