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体记者文新通讯员魏梓涵
“风吹麦浪,稻花儿香……”10月23日下午,武汉市长江新区多倍体水稻基地的田埂上,歌声伴着镰刀割稻的“唰唰”声格外热闹。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十余名本硕学子俯身稻浪间,一场与“自家稻米”的丰收之约——实验水稻收割主题劳动实践课,正火热在田间地头“开讲”。
据了解,湖北大学多倍体水稻基地是学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示范基地,占地约200亩。此次收割的半亩水稻,是师生们今年六月亲手插秧培育的成果,品种为湖北大学自主研发的多倍体常规稻HD659,亩产可达600公斤。相比常规的水稻,多倍体水稻具有高生物量、抗逆强和营养高效的特点。多年来,湖北大学团队在多倍体水稻的研发上取得一系列成果。

湖北大学生科院学子喜迎自家“稻米”丰收。(通讯员刘奕喆刘雪琪摄)
今年来,湖北大学实验田水稻长势良好。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压弯了秆,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剑勇手持镰刀站在田垄间,边示范边叮嘱:“反手拢住稻穗,腿要弓得稳,刀刃贴着地面割才不伤稻茬!”学子们围在一旁仔细看,随后纷纷拿起工具上手尝试:一手揽过稻束,一手挥镰发力,起初动作生涩,割出的稻秆参差不齐,几轮练习后,“唰唰”的割稻声渐渐整齐,收割下的稻束也一排排码在田埂边,满是丰收的规整。

湖北大学生科院学子喜迎自家“稻米”丰收。(通讯员刘奕喆刘雪琪摄)
“这不仅是一次劳动体验,更是一次露天课堂,如何弯腰收割不伤手、如何捆扎稻谷不易散、水稻怎么割才利于下一次播种……这些都是平时学不到的宝贵经验。”2024级合成生物学专业学生谭可馨笑着说,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她却顾不上擦,“我们这些大学生应该经常参与这种‘接地气’的实践活动,让自己的科研成果长在祖国大地上。”

湖北大学生科院学子喜迎自家“稻米”丰收。(通讯员刘奕喆刘雪琪摄)
不远处,传统打谷桶前的“战场”同样火热。几位男生轮番抱起沉甸甸的稻捆,对准桶壁奋力拍打,“噼啪”声中,金黄的谷粒四溅飞扬,稻壳与草屑在空中打着旋儿飘落,学生们的鞋裤早已沾满泥土,却没人停下动作。随着一次次挥打,桶底的稻谷慢慢堆成小丘,满是丰收的实感。

湖北大学生科院学子喜迎自家“稻米”丰收。(通讯员刘奕喆刘雪琪摄)
“要‘把学问做在田间地头’,深入田间实践,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生命科学学院专业教师张献华作为“稻田负责人”,全程与学生们一同收割稻田,裤脚沾满了泥水。
未来,学院将逐步完善学生亲身参与播种、培育、收割并品尝大米的全流程,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在劳作中让学子们读懂科研的温度与价值。
【责任编辑: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