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阳光(600673.SH)披露的公告显示,公司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关于与关联方共同增资合资公司用于收购秦淮数据中国100%股权暨关联交易的议案》。但这笔高达280亿元的跨界并购,早于正式公告前就已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是“先知先觉”还是自然而然的“脱颖而出”?面对市场质疑,东阳光方面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不存在内幕信息泄露的情形,也未发现任何内幕信息知情人在敏感期内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交易的行为。
“敏感信息”公告前大量传播
东阳光的主营业务包括电子元器件、高端铝箔、化工新材料、能源材料、液冷科技、具身智能等六大板块。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24亿元,同比增长18.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13亿元,同比增长170.57%。
此次收购的交易架构设计得较为复杂。本次交易为东阳光控股股东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阳光集团”)牵头,上市公司东阳光仅为参股投资,不控股,不并表,也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公告显示,东阳光、东阳光集团分别与宜昌东数一号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数一号”)签署《增资协议》,拟对东数一号增资35亿元、40亿元,增资完成后分别持有东数一号46.6654%、53.3332%的股权。东数一号将前述增资款出资至下属全资子公司上海东创未来数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创未来”),东创未来已与银团签署并购贷款合同,东创未来拟将相关贷款及出资款进一步出资至其全资子公司宜昌东数三号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数三号”),由东数三号作为最终交易主体收购秦淮数据中国区业务主体(即秦淮数据中国)100%股权,交易作价为280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东阳光成为东数一号的参股股东,间接持有秦淮数据中国参股股权。
针对这起庞大的市场并购交易,业内人士关心的不仅仅是东阳光此次收购复杂的交易架构,更是其公告发布前夕,股价大幅上涨、“敏感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先行”的蹊跷现象。
一边是公司方面坚称“不存在内幕信息泄露”,另一边却是市场“先知先觉”的资金涌入。东阳光这桩高达280亿元的跨界交易,从宣布之初就笼罩着一层疑云:“敏感信息”的大量传播与股价的飙升,究竟是巧合,还是未解的“泄密”谜团?
记者注意到,东阳光于9月10日晚间披露上述联合收购秦淮数据中国区业务一事。而此前的8月底至9月初,东方财富网股吧有投资者多次提到东阳光收购秦淮数据成功的消息。9月1日至3日,有投资者通过上证e互动平台询问公司竞标秦淮数据的项目是否真实、最近的股价上涨是否与此有关等问题。9月25日,东阳光对此回复称,公司在参与收购秦淮数据中国项目上,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在采取了严格的内幕信息管控措施下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受宏观政策、行业发展情况、市场波动、公司业绩等多种因素影响,公司持续聚焦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经营业绩、内在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25年上半年度公司业绩表现亮眼,新兴产业发展顺利,体现了公司价值。
对于市场传闻先于公司公告的现象,东阳光表示,在此次公司之参股公司东数三号收购秦淮数据中国区业务的过程中,公司始终严格遵守《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公司并不知情相关传闻的信息来源。
东阳光同时表示,本次交易采用竞争性磋商的方式,最终收购方直至协议签署才得以确定。公司严格遵循了内幕信息保密制度,上市公司在确认加入本次交易、签署增资协议后立即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于9月10日晚间及时公告,确保了所有投资者能够公平、同步地获取信息。
此外,在280亿元并购案公开前,富国基金等多家机构投资者纷纷大举增持东阳光的股份。截至今年6月底,富国基金旗下7只基金合计持有东阳光7568.12万股,较今年一季度末增加248.41万股,期末持股量占公司流通股总股本的2.52%。
对于这些机构投资者的密集增持行为,东阳光方面的解释是,从业绩层面来说,公司2025年半年度业绩及盈利增长,基本面良好,为上市公司估值提升提供支撑;从业务布局来说,东阳光在液冷、电子元器件及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布局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展现了公司在新兴领域的强大发展潜力和战略布局眼光,机构投资者增持东阳光的行为体现了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股票同期涨幅远超其他意向竞标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式披露收购信息前的三个月内,东阳光股价累计涨幅达165.79%,远超同期板块和大盘涨幅。公司虽然概念众多,但并非相关热点概念的炒作龙头。
Choice数据显示,2025年6月3日至9月11日,东阳光股价大幅上涨,股价波动区间为每股9.43元至27元,区间累计涨幅为165.79%,同期板块涨幅为27.52%,大盘涨幅为15.77%。
一位资本市场资深专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阳光正式披露收购信息前股价上涨远超同期板块和大盘涨幅,且投资者提前询问相关事宜,这种“先知先觉”的市场异动很可疑。在信息未公开时,部分投资者似乎提前知晓收购消息并据此操作,指向内幕消息提前泄露的可能性较大。
记者注意到,早在今年5月,就有市场传闻称,贝恩资本拟出售秦淮数据中国区业务,交易估值可能超40亿美元,约合290亿元人民币。除东阳光外,意向买家还有润泽科技(300442.SZ)、游族网络(002174.SZ)等多家公司。
不过,和一同竞标的其他上市公司相比,同期东阳光的股价表现遥遥领先。Choice数据显示,6月3日至9月11日,东阳光区间累计涨幅为165.79%,未中标的润泽科技累计涨幅为24.41%,游族网络累计涨幅则为-4.26%。
对于收购公告前公司股价大幅上涨,东阳光解释称,公司股票未出现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涨跌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的情况,不存在股价异动情况。公司股价上涨系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具体包括:控股股东增持计划实施,利好上市公司股价上升;2025年上半年业绩及盈利增长,基本面良好,为上市公司估值提升提供支撑;上市公司业务包括液冷、电子元器件及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相关板块在前述期间股价均表现强势。
“收购历时数月”等表述悄然删除
值得关注的是,9月10日晚间,东阳光集团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本次收购历时数月,东阳光集团凭借深厚的产业根基、技术积累与长远协同潜力脱颖而出,最终成功摘牌。但耐人寻味的是,9月12日,东阳光集团修改了这则消息,删除了文中“本次收购历时数月”的表述。
东阳光集团为何要删除“收购历时数月”相关表述?是否意在规避内幕消息泄露嫌疑?公司又是从何时启动收购的?
东阳光方面表示,原文中“本次收购历时数月”,公司注意到此表述在严谨的语境下产生可能的歧义或过度解读,公司决定对相关表述进行优化修订,以确保所有公开信息与正式公告保持高度一致,维护信息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此次修改是公司基于谨慎性原则的主动行为,旨在杜绝任何可能引发市场误读的表述,确保所有传播渠道信息的清晰、准确与一致,绝非所谓“规避嫌疑”之举。公司坚信,对非正式渠道的表述保持高度警惕和自律,正是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责任和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重视。
此外,东阳光称,公司理解市场对交易细节的关注,但基于对商业机密和所有谈判方信息的保护,恕难透露具体的启动时间或谈判细节。公司可以明确的是,所有决策和操作均以合规性为首要前提,在最终交易方案达成并依法履行相关程序后,才予以公开披露。
对此,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应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重大信息。虽然东阳光此次并购并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对股市秩序、股价影响较大。从投资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角度来看,无论是交易的具体启动时间,还是“敏感信息”的保密情况,上市公司都应当进行更加透明的披露。上市公司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关键时间点,或很难消解市场关于内幕信息泄露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