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地产平台五矿地产(00230.HK)近日宣布从港交所私有化退市。而今年以来,已有首创钜大、大悦城地产、北京建设、 中泛控股和上坤地产等多家房企宣布从港交所退市。
港交所曾是内房股的首选融资平台,其制度优势与市场定位契合了行业扩张需求。而伴随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部分企业以多种形式加速出清,资本迎来重构。短期内,这种趋势还将延续。
五矿地产私有化
根据五矿地产及June Glory International Limited10月23日披露,建议由June Glory International Limited私有化五矿地产,建议撤销五矿地产上市地位。五矿地产股份于联交所撤销上市地位后,五矿地产将由要约人June Glory International Limited全资拥有。June Glory International Limited为中国五矿之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
根据公告,注销价每股计划股份现金1港元,就未受干扰日而言,股份于未受干扰日在联交所所报之收市价每股股份0.350港元溢价约185.71%;就最后交易日而言,股份于最后交易日在联交所所报之收市价每股股份0.490港元溢价约104.08%。
截至公告日期,五矿地产已发行33.47亿股股份,要约人June Glory International Limited持有20.71亿股股份(占已发行股份约61.88%);无利害关系计划股东持有12.76亿股股份(占已发行股份约38.12%)。根据计划支付的总代价,最高现金代价约12.76亿港元。
对于此次退市的原因,五矿地产表示,公司的股本融资能力有限且已失去上市平台优势。五矿地产称,尽管公司的业务基础依然稳固,其股份长期以来交易量低迷,价值持续被低估,限制了公司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自2009年起,公司并无透过发行股份从公开市场筹集任何资金。
根据披露,五矿地产截至最后交易日止过去12个月的日平均交易量约为44万股,仅占于公告日期无利害关系计划股份数目约0.03%。
五矿地产表示,鉴于公司经营所在行业(包括但不限于中国房地产行业)仍处于筑底回稳阶段,且外部环境依然严峻而复杂,公司迫切需要调整及优化其策略以维持核心竞争力。退市后,公司将在日常经营及策略规划方面拥有更大灵活性,能更有效地专注于长期业务规划及资源整合,而不再受制于短期市场波动及合规压力。这将有助于精简公司的企业及股权架构,减少管理及合规的复杂性,进一步提升整体营运效率及决策效能。
根据公开信息,五矿地产是中国五矿下属地产平台。五矿地产在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商业地产项目、产城业务项目共计80余个,分布于全国20余个城市。目前,五矿地产正在推进由“地产开发商”向“城市综合运营商”的转型。
不过,在行业调整的大背景之下,五矿地产的表现并不如人意。除了股份交易低迷之外,五矿地产业绩表现也欠佳。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00.65亿港元、126.31亿港元和98.83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分别为亏损13.62亿港元、10.16亿港元和35.21亿港元。今年上半年,五矿地产实现收入19.76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亏损5.85亿港元。
房企告别港股
事实上,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房企宣布从港交所退市。根据中指研究院统计,今年以来从港股退市的内地房地产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私有化退市,包括首创钜大、大悦城地产、北京建设和五矿地产,主要原因是业绩承压、市值较小、失去了融资平台价值,并且还增加上市地位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另一类是被动退市,连续停牌超过18个月,触发了港交所退市条件,有银城国际控股、中泛控股和上坤地产等。
港交所曾是内房股的首选融资平台,其制度优势与市场定位契合了行业扩张需求。
行业调整期的资本重构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随着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上市房企退市潮不可避免。
据界面新闻了解,港股退市标准主要分为自愿退市和强制退市两类。强制退市标准主要有三类:一是财务类退市(持续经营能力或财务真实性问题),如连续3个财政年度亏损,且期末净资产为负;二是交易类退市(流动性或市场价值缺失),市值与成交量不足;三是合规类退市(信息披露或治理违规),如连续停牌超过18个月取消上市地位。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企业也在努力自救,维护上市地位。比如近期通过公司重组或者债务重组化解退市风险,金科和融创的案例比较有代表性。金科通过司法重整和引入战略投资人的方式解决了债务问题,通过司法重整,引入战略投资(如上海品器、中国长城资产等),以约26亿元的投资款撬动了近1470亿元债务重组,并通过“债转股”等方式优化资本结构。
融创则通过债务重组和聚焦核心业务来维持上市地位,积极推进境内外债务重组,境内154亿元债务完成重组;境外95.5亿美元债以“债转股”为核心方案,并获多数债权人支持。同时,融创聚焦核心城市的高品质项目,加速销售回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