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格局深刻变化之下,中国资本市场不可避免受到外部扰动影响,但我们坚信,在产业基础、制度优势、政策工具与技术发展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优质资产的中长期价值仍具较强可持续性。”长江证券研究所所长王鹤涛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的情绪波动虽不可忽视,但并不能改变根本趋势。
王鹤涛基于产业链韧性、估值空间、转型动能、供给稀缺性与政策驱动五条主线进行研判。从产业链看,中国在全球制造业链条中已形成较完整、成本与效率兼具的供应体系。同时,中国拥有巨大而未充分释放的内需市场作为缓冲池,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方向还有较大空间。政策端亦具备较大操作余地——财政支出、货币政策、结构性信贷工具、专项债等都能在关键时点发力。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也正增强内生稳定性。
从股票市场估值角度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展现较强增长预期,但从证券化率角度看仍有明显向上空间。证券化率作为衡量资本市场深度的一项指标,相比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国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当前,主要受资金面、政策预期及产业趋势共同推动,A股、港股估值在历史中枢偏上位置运行,反映市场对经济复苏及产业升级的乐观预期,未来随着盈利预期的不断兑现,估值会逐步消化,性价比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中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这些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未来也是中国资产重估的重要依据。中国科技产业正从“制造输出”向“技术输出、标准输出与生态输出”升级,这些存量优质资源与增长潜力兼具的新质板块,将成为资本市场下一个估值重构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那些曾经扩产过度、市场供给过剩的传统行业正进入出清期,估值重估的条件正在酝酿。在钢铁、化工、建材、光伏、水泥等行业,随着行业自律、价格法推进等措施,低效产能逐渐出清,行业整体盈利质量有望企稳抬升。
更进一步,中国具备独特的稀缺资源与技术供给能力,这些资源与技术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将更受重视。以稀土为例,中国构建了从资源到技术的全产业链领先。此外,中国在锂电池、光通信、创新药、航天航空、船舶制造等领域也积累了产业链优势与技术基础。随着全球对供应链自主、安全、绿色的重视,这些稀缺资源与技术能力将越来越被资本市场认可,从而带来估值提升。
政策端的支持既是稳增长的“托底”机制,也是市场信心修复的重要锚。近年来政策端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中长期资金入市机制完善、资本市场制度改革深化及科技创新定向支持等多维度,构建起全方位支持体系。从注册制推进、退市机制强化、分红与回购机制完善,到机构投资者比例提升及长期资金入市的推动,这些制度性安排正在改善市场结构与预期,提升市场效率与公平性。此外,政策聚焦AI、半导体、高端制造等新质生产力领域,通过融资便利与产业政策双重驱动,有效稳定市场预期、提升融资功能,推动资本市场从“融资主导”向“投融资平衡”转型。
整体而言,王鹤涛认为,虽然短期外部冲击可能扰动市场节奏,但从产业基础、估值空间、转型动能、稀缺资源与政策支撑等多个维度看,中国优质资产的中长期价值逻辑依然坚实。当前阶段正是“以时间换空间”的阶段,在长期视角下,坚定看好中国优质资产重估价值,关注成长与价值兼顾的优质标的,顺应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