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坪深圳报道
2025年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论坛上正式官宣“1+6”改革政策。科创成长层作为改革核心举措之一,正式起航。
四个月之后,科创成长层迎来首批新注册企业。10月28日上午,西安奕材、禾元生物、必贝特在科创板成功上市,未盈利企业A股上市的大门再度敞开。
回望这132天,无论是监管层、中介机构,还是企业、投资人等市场主体,皆在为科创成长层的落地与稳步运行贡献力量。
审核端,未盈利企业的审核节奏明显加快,6月18日以来,科创板还新增受理了5家未盈利企业的IPO申请,摩尔线程、沐曦股份都已过会;除了28日上市的三家企业外,北芯生命、兆芯集成、新芯股份等多家未盈利企业也更新了审核状态。
企业端,多家来自商业航天、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启动上市辅导,其中不乏此前闯关失利的未盈利企业,如艾柯医疗。
投行、投资机构亦摩拳擦掌,积极迎接新注册企业的到来。
上交所副理事长霍瑞戎9月17日公开表示,已有475万户投资者开通科创成长层交易权限。
“已经有项目的肯定是抓紧推。如果还没有符合条件的新项目,也可以和监管积极沟通,按照要求寻找符合标准的新项目。科创板现在还开通了IPO预先审阅机制,极大便利了我们的工作。”华南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人士对记者说道。
制度先行:打通未盈利企业上市“堵点”
制度先行,是科创成长层顺利运行的基础。
6月18日,证监会印发《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以下简称《科创板意见》)后,上交所同步制订的2项配套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
不到一个月,7月13日,上交所便对外发布了《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 5 号 —— 科创成长层》(以下简称《科创成长层指引》)等配套业务规则,对有关要求加以细化。
“科创成长层通过明确纳入未盈利企业、匹配差异化上市标准,让处于技术突破期的企业能更早进入公开资本市场,获得持续研发资金支持。这相当于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领域的企业搭建了‘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资金桥梁,避免优质技术因资金不足被埋没。”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对记者说道。
这次改革没有针对未盈利企业纳入科创成长层设置额外的上市门槛,存量32家未盈利企业将自指引发布实施之日起进入科创成长层,新注册的未盈利企业将自上市之日起进入。此次西安奕材、禾元生物、必贝特作为科创成长层的首批企业上市,是科创板“1+6”新政落地的实践。
“此次‘上新’并非简单扩容,而是通过‘U’标识专项提示、投资者权限分级、摘U条件明确等制度设计,形成了‘包容上市-动态监管-良性退出’的闭环。既让投资者清晰识别风险,也为企业设定了”盈利导向“的成长目标。”汤哲辉说道。
根据《科创成长层指引》,科创成长层在调出条件上实施“新老划断”。存量企业调出条件保持不变,仍为上市后首次实现盈利,有助于稳定存量企业和投资者预期;同时提高新注册未盈利企业调出条件为“(1)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或(2)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科创板意见》和《预先审阅指引》还规定了科技型企业申请预先审阅的要求,突出“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或者符合其他特定情形”,“因过早披露业务技术信息、上市计划可能对其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且“确有必要”。
霍瑞戎透露,预先审阅机制在有序推进,首家提请预审企业正在积极推动中。
审核加速:新增受理8家企业
在政策明确后,未盈利企业的审核节奏也明显提速。
事实上,自去年“科八条”发布之后,科创板就已恢复了对未盈利企业的受理和审核,其中西安奕材便是“科八条”后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业。随后七个月的时间里,科创板又相继受理了昂瑞微、上海超硅、兆芯集成三家未盈利企业。
而刚刚过去的142天里,科创板接连受理了鞍石生物、泰诺麦博、沐曦股份、摩尔线程、视涯科技五家未盈利企业的申请,受理企业数量较此前明显增加。
其中,鞍石生物、泰诺麦博两家企业申报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这是时隔两年后,第五套标准首次在受理端“破冰”。
新受理企业的审核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较典型的如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从受理到过会都不到四个月时间。此外,多家在审的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企业也纷纷传来喜讯。除了已经上市的禾元生物、必贝特之外,北芯生命在 IPO 卡壳27 个月后迎来重大进展——7月18日,上交所上市委审议通过了北芯生命科创板IPO申请,7月25日,北芯生命提交注册。
前期遗憾撤回的未盈利企业也跃跃欲试,筹划重启IPO。
9月28日,证监会网站,艾柯医疗在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2023年4月,该公司曾以第五套标准申报科创板IPO并获受理,后因市场环境变化,公司撤回上市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轮改革中,证监会指出,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
受改革政策鼓舞,商业火箭领域的星际荣耀、爱思达航天、蓝箭航天、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河动力,以及商业卫星领域的微纳星空、屹信航天进行了IPO辅导备案。
在汤哲辉看来,商业航天的“高投入、长周期”属性已被市场认知,投资者对其价值判断体系逐渐成熟;叠加监管试点“资深专业投资者制度”,将有效降低审核中的“价值判断难度”,为未盈利企业上市扫清障碍,“结合政策节奏、行业发展阶段与企业申报进展,期待在未来12-18个月内,市场有望迎来商业航天领域未盈利企业的首批上市案例。”
服务硬科技:成长层公司跑出加速度
对于已经上市的科创成长层企业,也在利用这一包容性的资本平台实现加速成长。
剔除今天上市的三家新注册企业,存量32家成长层企业通过IPO合计募资1051.97亿元,为加快研发投入、产能建设和商业化提供“催化剂”。
目前,这些成长层公司总市值达1.09万亿元,19家公司市值超过100亿元,寒武纪、百济神州等一批行业龙头公司脱颖而出,投资价值逐渐得到市场认可。
受产品处于导入期、高研发投入、高折旧摊销等影响,成长层公司普遍亏损,但业绩边际缩亏态势日趋明朗。2024年,19家成长层公司同比缩亏,其中16家公司同比缩亏幅度超过20%。2025年上半年,成长层公司整体大幅减亏71.23亿元,21家公司同比缩亏,其中13家公司同比缩亏幅度超过20%。
中信建投证券董事总经理董军峰表示,科创成长层的设立,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规模和特点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难得的提早一步登陆资本市场的机会。对于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但目前仍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通过这个过渡性的上市平台,能早日被公众认知,利用资本市场带来的各项加持,在提早一步快速商业化的同时,也能让公众投资者能够分享企业快速发展期的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市场人士担忧,随着科创成长层稳步运行,后续可能会有大批未盈利企业上市。
北京一名资深的投行保代明确对记者指出,新获受理、上市的未盈利企业自然会有所增加,但大批未盈利企业上市短期并不现实,核心原因在于:未盈利企业上市虽已“开闸”,但标准着实不低,企业的科技属性必须足够“硬”;而且,对于亏损仍未收窄的企业,需要能够打破国际巨头垄断,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
行业资深人士也表示,本次改革通过制度优化进一步增强科创板的包容性、适应性,以更加契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和科技型企业成长特点,是为了更精准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而不是简单追求上市数量。证监会、交易所仍将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健全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及逆周期调节机制,全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