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智能手机产业,正在从“拼硬件”进入“智能进化”阶段。
AI与形态创新成为手机厂商竞争的两大核心方向,一方面代表着技术革新,另一方面也体现着品牌间的差异化竞争。
尤其在AI领域,今年手机厂商的开发者大会上,主题词几乎都围绕“AI”展开。
智能体和端侧模型竞赛
在AI浪潮汹涌的当下,国产手机厂商纷纷加速布局。以荣耀为例,其动作尤为密集和激进。从Magic 8发布,到首次荣耀AI终端生态大会,荣耀短期内推出AI相关战略与产品,显示其在智能手机竞争胶着的背景下,正试图通过AI战略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其中,荣耀Magic 8强调“自进化AI原生手机”,升级了操作系统MagicOS 10,搭载诸多AI智能体。“自进化”背后的驱动则是荣耀的魔法大模型,MagicGUI大模型是结合终端应用数据调优的多模态理解模型,以融合了文本、图像等多种模态的数据,能够实现跨模态的信息处理、意图理解和任务执行,是支撑智能体实现自动执行能力的技术底座。
在生态大会上,荣耀则发布了 “1×3×N”AI生态战略、HONOR AI Connect平台及八大AI解决方案。具体而言,其AI战略是以HONOR AI Connect为核心平台,开放语音、视觉等多模态AI能力,降低生态伙伴接入门槛;通过生态、渠道、技术品牌三类赋能方式推动合作;最终在教育办公、智能家居、音频穿戴、玩具陪伴、宠物等多个产业集群中落地。
据介绍,自2022年面向开发者推出以来,HONOR Connect全场景合作平台已连接超过3000万台生态设备,此次升级为HONOR AI Connect,被视为从设备互联向AI智能协同的过渡。

与此同时,其他国内主流手机厂商也在加速AI布局。
华为发布了鸿蒙6操作系统,鸿蒙智能体框架作为技术支柱之一,首次将AI能力系统化嵌入操作系统底座,基于这一框架,华为与生态伙伴共同推出了80多个智能体应用;OPPO推出了端侧智能计算、记忆共生引擎、智能体生态框架三大技术基座;vivo强调将3B端侧多模态推理模型集成到手机中。
可以看到,AI手机的迭代正在加速。过去的智能化更多停留在语音助手、拍照优化等单点功能,如今则演进为系统级的智能协同。随着端侧多模态模型的进化,智能体的涌现,AI能力正在从云端转向端侧,本地即可完成理解、生成和决策。
这意味着,未来的手机不再只是应用的容器,而逐步成为具备感知、记忆、学习与执行能力的个人智能助手。当然,模型的升级和智能体的融合,还有竞争和挑战,但AI正在成为手机标配。
AI手机落地和形态演进
根据Omdia最新的消费者调研,中国消费者在日常使用中最常使用的AI手机功能主要包括:AI 工具(例如豆包、Deepseek 等)、AI智能语音助手、照片编辑、增强型搜索引擎以及实时翻译。这些属于用户高频使用的实用型功能。
Omdia刘艺璇表示,厂商更倾向于展示“前沿”和“前瞻性”的AI能力。厂商所描绘的,是一个具备个性化理解与记忆、能够实时响应用户需求的AI智能体,即从“AI 即功能”到“AI即服务”,再到“AI即接口”的演进路径。这其实是行业经过多年探索后所达成的共同愿景,也可以视为AI发展的终极方向。
她也指出,虽然目前消费者最常使用的AI功能,与厂商所强调的高端功能之间仍存在一定“错位”,但如果与AI手机刚兴起时相比,无论是功能嵌入深度、使用体验还是应用场景的丰富度,都已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实现了显著提升。这说明厂商在推动AI技术落地和场景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因此,我们认为厂商能否清晰地向消费者和合作伙伴传达这一AI发展的蓝图和路径非常关键。这不仅关乎行业的方向,也关乎消费者教育的过程,”刘艺璇说道,“厂商也需要聚焦于用户的高频痛点,平衡宣传卖点与实际体验,通过更好的用户教育与产品设计,让消费者能够真正理解、使用并留存于AI功能之中。只有这样,AI才能从概念真正走向体验,成为推动品牌竞争力的核心支点。”
与此同时,形态创新正在与AI并行演化。从折叠、超薄甚至三折形态、机器人手机的机械结构,正在结合AI功能,形成业内探索方向。
荣耀CEO李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认为,智能手机时代,首先iPhone是一个时代,二是Magic8启动的AI Phone时代。而未来还有第三个方向,我们已在做的荣耀机器人手机ROBOT PHONE。”

可见,荣耀将AI Phone视为继功能机与智能机之后的下一阶段形态,并在探索具身智能等新硬件方向。
对此,刘艺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新型的产品的出现还是可以看到智能硬件厂商,尤其是手机厂商在做智能硬件形态的探索,希望AI的交互和接口的硬件形式有更多的可能性去转变,就是我们所说的具身智能,在这个赛道之前还有一些AI Pin这样的产品。我们预见起码三到五年之内,传统的手机甚至PC仍然是智能体或者AI去做的核心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