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师范大学盘龙城校区规划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黄磊
近年来,随着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华中师范大学盘龙城校区、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等正式投用。武汉多所985、211高校的远城区新校区布局进入集中落地期。
这些新校区不仅破解了核心城区发展空间瓶颈,更通过校地协同、产教融合,成为带动远城区升级、赋能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2024年9月,位于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的两座新校区——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迎来首批学生入学。
华科大军山校区由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创新设立先进制造与新材料、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碳中和与环境保护、生命科学与医疗卫生等四大交叉学部,着力打造创新开放、交叉融合、科教一体、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校区,华科大国际联合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也率先入驻。
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由武汉经开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一期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示范学院、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筹)也将入驻。武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区建成后将聚焦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建设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智能交通技术等7大创新平台,助力武汉经开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而在更早之前,武汉多所985、211高校,也先后在远城区落子新校区。
2019年8月2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建成启用。未来城校区建筑面积50多万平米,办学规模为师生总数1万余人。该校材料与化学学院、环境学院、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师生,陆续搬迁到未来城校区。
2020年9月1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网安学院千余名学子入住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国家网安基地内的国家网络安全学院,目前两校已有2500余名师生在网安学院开展学习和科研。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布局调整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一方面,武汉核心城区高校密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主校区土地资源饱和,远城区的广阔空间为学科扩张、功能优化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则是产教融合的战略需求,新校区均选址产业集聚区,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均紧邻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华中师范大学盘龙城校区签约后,黄陂区与华中师范大学围绕技术攻关、研学实践、人才交流深度联动,成果显著,今年2月,华师与攀升科技共建的“鸿星未来技术实验室”揭牌,校地企三方协同创新迈出关键一步。
高校新校区,已成为提升城市创新能级的关键抓手。上述业内人士认为,武汉高校在远城区布局的“样本实践”,既破解了超大城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也为产城教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