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海冰通讯员鲁黎黄敏
10月28日,由湖北省博物馆主办,联合长沙简牍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龙山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等11家国内文博机构,重磅打造的“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精彩亮相。展览也是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璀璨文博系列展览之一。

里耶秦简《九九表》木牍龙山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藏
曾侯乙墓战国早期竹简、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走马楼三国吴简、武威旱滩坡晋简……展览以简牍的演进为线索,展现战国至东晋近千年间简牍作为主流书写载体的漫长历程。展出简牍包罗万象、立体丰富,既有治国经纬、法律体系、典籍佚篇、西域故事,更有展现人间烟火的社会百态。
潮女穿搭吃货福音
古人生活百态鲜活再现
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罗恰和策展团队前后筹备大半年时间,经反复研讨,最终将展览的核心视角定为“小人物的大历史”。
罗恰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展览借助简牍实物、配套图文、多媒体互动等多维呈现,立体解读,突破传统宏观叙事,突出“人”的活动。“从基层官吏越人14年的工作日志,到西域戍卒日常生活,再到三国吴许迪案、史绰木刺等,他们的姓名、租税、病方、书信等,构成了国家运行的真实细节,还原了‘历史大多数’的呼吸与温度。”

睡虎地汉简《十年质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考古博物馆)藏
“坦率地说,举办此类简牍展还是极具挑战性的。简牍观赏性通常不如精美的青铜器、瓷器,同时简牍以古文字为核心,专业性强,欣赏的门槛相对要高一些。”罗恰说,为让展览尽量贴近公众,展板文字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过度学术化。
在馆方官微推介及针对讲解员的培训中,罗恰更是尽力将古人的生活百态用当下的语言表达,网感十足。他绘声绘色地介绍道: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遣策类竹简,详细记录随葬的车马器清单,堪称2400年前的顶级“4S店”库存表;湖北荆州九店楚简《日书》如同老黄历,记录每日宜忌、吉凶方位,指导古人生活起居,堪称“今日运势APP”;湖南长沙西汉渔阳王后墓木楬记载了各种丝织衣物的名称和数量,品类繁多,数量之大,令人眼花缭乱,堪称汉代潮女穿搭指南,每一件都想“种草”;湖南沅陵虎溪山汉简《美食方》是出土所见我国现存最早的对古代饮食制作有较详细记载的食方资料,堪称汉代吃货的福音、古代版《舌尖上的中国》。

虎溪山汉简《美食方》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有观众表示,“简牍里真实记录了一两千年前古人的喜怒哀乐、鲜活日常,看完只想感叹,原来你是这样的老祖宗!”
展览将乘法口诀类简牍汇集展出,颇为吸睛。湖南里耶秦简《九九表》木牍,是目前出土的最为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涵盖“一一得一”至“九九八十一”的内容,和今天的九九乘法表几无差异。同时展出了湖南张家界古人堤东汉简牍“九九术”。有观众表示,“太神奇了,我们和老祖宗竟隔着时空背了同一张表啊!”
官吏“AA制”实录汉代“扫黑风暴”
展出简牍创下多个“之最”
湖北荆州王家嘴楚简“乐”类文献或为迄今最早的乐谱;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备的古代法律文献;荆州张家山汉简《盗跖》,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庄子》篇目抄本……

王家嘴楚简 “乐” 荆州博物馆藏
此次展览关注最新材料,引入最新考古与研究成果,一批未曾或很少展出过的文物纷纷亮相。罗恰就展出简牍梳理了一二十个“之最”,内容涉及国家治理、法律体系、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他如数家珍地介绍道——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湖北省博物馆藏
云梦睡虎地秦简《封诊式》是目前我国甚至世界上所见最早的刑事侦查法规性著作,篇中记载的不少案例都涉及刑事侦查与法医检验。其中,“穴盗”篇详细记录了一个墙洞盗窃案的现场勘查报告,堪称秦代的犯罪现场调查;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有最早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最早的关于见义勇为的法条、最早的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的记载等;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对官员的各种规范要求,堪称穿越版“职场生存指南”。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 湖北省博物馆藏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秦二世即位诏书木牍,是秦二世胡亥继位第一个月发布的诏书,作为最早的“红头文件”,是秦帝国的顶级“官宣”;兔子山遗址出土楚简“事卒簿”,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政府工作记录簿。

兔子山遗址秦牍《秦二世胡亥诏书》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甘肃居延汉简中出自肩水金关遗址的《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记录了一次使者到来的接待账单,27名官吏平摊1470钱费用,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务接待餐费“AA 制”的记录。

肩水金关汉简《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仿制件)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此外,湖南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中记录,“待事掾王纯”报告黑恶势力威胁其家人安全,请求县廷裁量,派更多官员参与调查,堪称汉代的“扫黑风暴”;湖北云梦龙岗秦简木牍记录了“辟死”从误判城旦到免罪为庶人的全过程,彰显司法纠错;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许迪案”,案卷长达数百枚简,详细记录了仓吏盗卖官盐米后认罪又翻供的全过程,剧情曲折,堪称“监守自盗”的惊天大案;甘肃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守御器簿上罗列了弓弩、箭矢、长斧等边疆守军的“武器装备库”,堪比古代兵器图鉴。

敦煌悬泉汉简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不少观众和网友评价称,“这样的简牍展览,真是极具‘活人感’。”“横竖撇捺,字字句句,跨越千年的人间烟火气息扑面而来。”
从战国至东晋纵览近千年
在序列最完整的通史展中“简读中国”
“‘简读’语带双关,既指阅读简牍,也指通过简牍读懂中国。”提及展览名称,罗恰说,“我们以简牍为载体,构建年代序列最完整的简牍通史展,立体展现从战国至东晋近千年间中华文明发展的全景图卷。”
展览以时序为经、内容为纬,按战国、秦、汉、三国吴与晋四个历史时期划分单元。每单元下设“政治治理”“法律体系”“文化信仰”“社会生活”等相应板块,聚焦一个时代的制度、思想、生活、信仰,形成“纵—横”交叉的认知地图,确保叙事不乱、信息不碎。每个时段各有侧重,按照出土简牍的内容,布置相应板块。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商朝的先人,就已经有典册了。但至今尚未出土殷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简牍,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是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竹简。“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太丰富、太璀璨,这批竹简的光芒被遮挡,其实其意义十分重要。展览特意展出了这批距今约2400年的最早竹简。”罗恰称,曾侯乙墓竹简均出自北室,与兵器、皮甲等放在一起,内容为遣策,主要是关于丧葬时所用车马的记载。整简长度多为70至75厘米,宽1厘米左右。采用上下两道细绳编连成册,先编联后书写,总计7000字左右。

曾侯乙墓竹简湖北省博物馆藏
简牍是纸张普遍使用之前最重要的书写载体。从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曾侯乙墓竹简,到东晋末年,存续了千年之久。罗恰介绍,此次展出的甘肃武威旱滩坡19号晋墓前凉驸马都尉木牍,由甘肃简牍博物馆收藏,是上展展品中年代最晚的一件简牍文物,年代即为东晋末年。
从战国至东晋,从楚地、秦中到三国吴地、西域边塞,从典章制度到社会百态、人间烟火,这些出土于墓葬、古井、遗址的千年竹木,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文明演进和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8日,观众可预约入馆免费参观。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