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路炳阳北京报道

2025年10月26日,国航A321neo正准备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路雨轩/摄影
“十四五”期间,中国民航市场不断扩张。近两年,中国每年新增航空人口4000万左右,航空总人口规模达到4.7亿,较2019年增加1.6亿,已成为全球航空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近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韩钧在第三届CATA航空大会上做出上述表示。
“十四五”期间民航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韩钧预计,到2025年年末,全国民用运输机场总数达270个左右,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2.9%的地级行政单元、91.9%的人口、94.7%的经济总量。
近年来航空货运发展好于客运,2025年,预计货邮运输量较规划目标增加50万吨。韩钧透露,2025年,民航预计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66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7.7亿人次,货邮运输量1000万吨;截至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航空企业在中国国际货运市场份额提升至44%,较2020年提升10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国际市场加快恢复,韩钧称,国际客运航线通达80个国家的187个城市,其中,通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61个,提前完成规划目标。与此同时,航空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处于历史最优水平。截至目前,民航累计实现运输航空每吨公里二氧化碳排放0.869千克,机场单位旅客能耗0.63千克标准煤,均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就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韩钧表示,民航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年超过千亿元,“十四五”期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较“十三五”增长38%。
此前,中国民航局并未公布“十四五”固定资产投资具体目标。据民航统计公报显示,“十四五”前四年,民航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880亿元、1906亿元、1933亿元和2040亿元,显示出固定资产投资逐年递增。
就“十五五”规划,韩钧表示,“十五五”民航发展正处于从规模增量扩张转向优化存量和做优增量并重的阶段,将更加突出质效提升、功能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做强做优做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增强民航系统性和产业韧性,完善民航自主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中国民航发展潜力巨大,韩钧认为,长期看,中国民航仍处于战略成长期。“十四五”以来,民航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效率效益不高、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内卷式”竞争不同程度存在、供应链安全风险显著增加。同时全球正处于经济发展、地缘政治和科技革命新周期,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战略风险与机遇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就中国民航当前机遇与挑战,在同场大会上,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王昌顺提到了民航与高铁的竞争问题。他说,当前国内航空运输市场面临需求刚性增长和高铁竞争加剧等机遇挑战,行业应积极主动适应市场结构变化,精益化航线网络布局和机队管理;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加快行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整体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航空运输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展行业发展空间。
就此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航和铁路是当下民众出行选择的主要方式,虽然高铁与民航等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存在竞争关系,但不具有垄断属性。
他举例称,高铁凭借高速和大量载客的能力,主要服务于国内中短途旅客;民航则以灵活性和方便快捷的特点,更适合于国内长途和国际运输。而空铁联运整合两者优势,弥补了彼此的不足,提高了民航和铁路的运行效率,降低了民众出行成本。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也分析称,高铁在“门到门”的总通勤时间和正常性上具有较强吸引力,不少商务旅客、高端旅客被高铁“分流”,与此同时,高铁普通旅客也开始向民航流动。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民航和高铁旅客量都实现了高增长,旅客量分别增长了17.9%和11.9%,其中民航的增长率明显高于高铁,其增量主要来自普通旅客。民航大量的“打折票”吸引了普通旅客从铁路出行转向航空出行,现在实际上形成了民航和高铁旅客“对流”的趋势。
就空铁联运服务系统性与统一性,“铁路12306”科创中心人士也对记者表示,当前12306持续与航司、铁路局集团公司、机场等开展合作,不断推动空铁联运服务标准设计、非正常情况联运责任认定设计、创新产品设计等工作。高铁网络的广覆盖、高密度优势与航空网络的远程、快捷特性得以有机结合,显著拓展了综合交通运输的服务半径与通达深度,从而全面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