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7日消息(记者樊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央广网财经金顶智库专家、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分析指出,五年规划总体思路的演变,体现了政策理念的与时俱进。增速目标逐渐柔性化,而创新、生态、安全等领域的引导则更突出。

央广网财经金顶智库专家、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
预计“十五五”更突出“提质增效”
四中全会公报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的历史定位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黄文涛指出,这一定位与此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2035年远景目标一脉相承,进一步体现了中央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决心。
对未来五年我国形势的判断上,公报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但同时,公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黄文涛指出,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十五五”期间将更加关注强化结构性韧性,释放长期发展潜力,而非追求单纯规模领先,预计“十五五”经济增速目标设置将较为灵活,更突出“提质增效”。
“新质生产力”首次纳入全会的规划框架
四中全会公报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提到表述的靠前位置,强调先进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骨干,要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其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发展未来产业是重中之重。对于传统产业,则需要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改造。
“值得关注的是,‘新质生产力’首次纳入全会的规划框架。”黄文涛介绍,公报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几次五年规划中,科技创新地位始终突出。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自立自强”上升为战略支撑,二十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升级“新质生产力”表述,并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中国目前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中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在若干新兴制造领域优势显著。与此同时,短板在于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不匹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围绕关键核心技术与原始创新的攻关仍需加力。因此,“十五五”规划有望继续加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内需和民生将是重要抓手
发展格局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提出“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要求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其中,公报5次提到“民生保障”相关表述,黄文涛认为,这表明内需和民生仍是宏观政策发力的重要抓手。
宏观政策方面,公报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并置强调,提出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黄文涛认为,相较十四五规划建议偏向打造高标准市场体系,本次更突出市场与政府的互补分工与宏观治理效能,有利于理解后续在关键要素市场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政策组合。具体而言,关键词包括“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落实企业帮扶政策”“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等。
规划演变体现政策理念的与时俱进
风险防范方面,四中全会对房地产的表述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对地方债务问题,表述为“积极稳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黄文涛认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将以制度化、工程化和前瞻性管理为核心,稳步实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出清。“而将房地产表述放在民生保障板块,表明政府将继续多措并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加强调保障房建设和收储问题。”他说。
在黄文涛看来,五年规划总体思路的演变体现了政策理念的与时俱进。“十一五”规划强调总量扩张与要素投入,“十二五”规划强调总量与结构并重,“十三五”规划以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改革为核心,“十四五”规划提出了“2035长期增长目标、国家安全、数字化治理”的新范式。进入“十五五”,我国在延续上述主线的同时突出“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写入原则,进一步强调“新质生产力”和“强大国内市场”双支柱,并推进制度型开放、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为迈向2035年的关键衔接安排。规划思路走向“理念、目标、抓手、保障”的闭环,增速目标逐渐柔性化,而创新、生态、安全等领域的引导管理则更突出。
“总的来看,从‘十三五’到‘十五五’,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黄文涛解释道,纵观多次规划,对科技板块表述从创新驱动走向科技自立自强,再到新质生产力;开放表述则是从更高层次递进为更高水平,再到制度型开放;安全与国防从军民融合、统筹发展和安全,演进到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三步走”路线;民生政策从脱贫攻坚与人口政策调整,延展到就业质量和社会保障,再推进到房地产和人口高质量发展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