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航空业迎来一笔亿元“减碳投资”:国泰集团与空中巴士公布一份共同投资协议,明确将联合投资最多7000万美元(约港币5.45亿元)支持亚洲及全球可持续航空燃油(SAF)项目建设。
头部航司何以“重注”上游SAF产业?这是近年航空业意图翻越降碳难关的一个缩影。
面对实现净零排放带来的巨大财务挑战,今年以来除面向消费端推出“绿色票价”外,美联航、国泰等头部航司均相继布局了对上游SAF产业链的投资,以期进一步推动SAF产能扩大、价格降低。除此之外,南方财经记者注意到,自2024年9月中国民航局正式启动国产SAF应用试点工作以来,四川、上海、香港等地政府部门也开始探索推动建立SAF本地产业链。
在近日举办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第三届世界可持续发展研讨会(WSS)现场,国泰可持续发展总经理张承恩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国泰已经与国家电投签署合作协议,支持其在内地建设四家SAF生产设施,“我们相信长远来看,绿色转型不仅是成本问题,更是将环境挑战转化为商业创新机遇的过程。”
7美元vs35美元
产能与成本是当前航空业实现SAF规模化应用面临的两大瓶颈。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到2050年,SAF将承担航空业65%以上的减排贡献,需求量高达35800万吨。但受经济不确定性、生产项目资本密集型性质、运营成本上升挤压企业利润等因素影响,波士顿咨询集团发布报告表示,SAF产量增速低于预期,预计到2030年供应缺口将高达45%。
产能供给不足进一步推高价格。
IATA总干事威利·沃尔什算了一笔账:我们预计今年全球航空业的净利润约为360亿美元,按50亿人出行计算,相当于7.2美元/人,而与此同时我们估算行业实现净零转型的年均成本高达1740亿美元,即相当于35美元/人。
7美元利润空间vs35美元转型成本,庞大的价差如何弥合?航司探索向消费和生产两端求解。
南方财经记者注意到,近两年多家境内外航司均探索启动了面向消费端的可持续飞行计划,鼓励旅客、合作企业等付费购买SAF或碳抵消额度,并为之提供免费行李、进入休息室或额外里程等优惠。
从个人旅客看,选择“可持续飞行”的旅客需要为这趟旅程多付多少钱?
以国泰内地航线为例,随着国泰计划于11月4日开通香港和长沙直航服务,其在中国内地的航点即将增至24个。其中,一趟“香港-北京”往返行程估算排放二氧化碳当量346.08千克,如选择100%的SAF贡献额度,额外付费价格为1578.78港元。与此同时,在去哪儿第三方订票平台上,国泰航空10月末“香港-北京”往返行程票价在2100-3000元区间。
超过50%的“绿色溢价”,旅客接受度如何?旅客购买模式会否成为推动SAF应用的关键支柱?
对此,张承恩坦言,“这是一项自愿性计划,而单单依靠旅客的自愿贡献,对于支撑航空业整体减排来说可能永远是不足够的。关键还是要推动从旅客到行业的更大范围合作,其中政策的配合非常重要。”
与个人旅客相比,具有ESG承诺的企业客户对“绿色飞行”的付费意愿更为强烈。
近日,中国国航也与空中巴士共同发起“国航SAF企业客户计划倡议”,计划在中国大陆率先探索试点针对企业客户的SAF燃料减排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除面向消费市场推行“绿色票价”外,多位航空业从业者正在关注新加坡探索的另一种强政策推动型减碳模式:征收可持续航空燃料税。
目前,新加坡正推动一部民航局(修正)法案,如法案通过,从2026年起,所有从新加坡乘坐飞机离境的乘客,以及航空货物,都须向新加坡民航局缴付可持续航空燃料税,作为之后新加坡采购SAF的资金。
“新加坡是一个有趣的模式。先选定一个目标,征收税款,再将从该税款中收取的所有资金直接投资于SAF,然后分配给离港飞机等类似措施确保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所有航空公司的税款都直接投资于SAF,可以想象这种政策不仅在地区层面有效,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有效。”国泰集团主席贺以礼(Patrick Healy)表示。
政企“押注”
消费端的探索正在起步。与此同时,航司在生产端的布局也出现了新的信号。
10月21日,国泰集团与空中巴士公布一份共同投资协议:将联合投资最多7000万美元(约港币5.45亿元),共同物色、评估及投资具商业可行性、技术成熟度及长远供应潜力的可持续航空燃油项目,旨在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油更易获取及更具成本效益。
“凡是正在筹备、进行中的生产项目,我们都很乐意将其纳入我们的投资流程,并希望能最终做出投资决策。我们会扫描全球范围内的潜在发展项目,亚洲是重点,也包括中国的潜在项目。”空中巴士SAF燃料与脱碳业务负责人Julien Manhes向记者表示。
南方财经记者注意到,2025年中国航油集团也高频官宣了两项面向SAF领域的投资计划。8月,中国航油签约入股河南君恒旗下SAF项目,明确将加快推动君恒生物二期100万吨废弃油脂加工SAF项目投产。同时,中国航油还计划入股嘉澳环保控股子公司,加速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产业上下游布局。
与此同时,面对SAF这一强政策导向性产业,部分地方政府开始发力。
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城市,香港在《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产业链,带领一间全球主要SAF供应商的本地企业在大湾区发展,涵盖上游原料收集、厂房开设和规模化生产等,同时建设SAF混合设施,以提升香港SAF产业竞争力和航空公司议价能力。
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表示,香港特区政府正积极寻求与内地政府和本地企业的合作,以在本地培育强大的SAF供应链。
“香港是金融中心、航空枢纽,拥有精良的制造技术,而且香港具有靠近中国内地市场的原料优势。当我们谈及价格的时候,其最大组成部分就是原料价格。”SAF制造商怡斯莱(EcoCeres)董事长马蒂·利埃沃宁(Matti Lievonen)表示。
除香港外,南方财经记者注意到,近年四川、上海等地也开始探索推动建立SAF本地产业链。
2024年,上海机场集团分别与中国能建集团、中化学建投集团、江苏悦达集团、河南君恒生物科技四家公司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加快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在民航领域的应用。2025年9月,两个SAF项目入选上海市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上海在绿色航空燃料赛道的布局持续提速。
2024年,中国民航二所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研究中心在四川挂牌成立。2025年,四川天舟生物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内江威远投资建设的生物航煤炼化厂一期项目将投产运营,率先实现20万吨的生物航煤年产能。四川逐步建立覆盖标准、原料、生产、应用的SAF产业闭环。
中国内地市场具备的强大原料优势正催生更多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