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国微”)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紫光国微在第三季度及前三季度均实现了营收与净利润的显著增长,其中特种集成电路业务的强劲需求成为核心驱动力。与此同时,该公司在公司治理以及长期激励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布局。
特种IC业务驱动增长
公告显示,紫光国微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9.04亿元,同比增长15.0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3亿元,同比增长25.0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11.63亿元,同比增长32.34%。
其中,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8.57亿元,同比增长33.6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1亿元,同比增长109.5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5.10亿元,同比增长101.46%。
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报告明确表示:“主要系公司特种集成电路业务下游需求增加,产品销售量增加所致。”
紫光国微以特种集成电路、智能安全芯片为两大主业,同时布局石英晶体频率器件领域,为移动通信、金融、政务、汽车、工业、物联网等多个行业提供芯片、系统解决方案和终端产品。特种集成电路是紫光国微的核心业务之一,货架产品超过800款,专业领域涉及AI+视觉感知、处理器、可编程器件、存储器、网络与接口、模拟器件、ASIC/SoPC等。
此前,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于2025年8月宣布,2025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346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9%;增长主要由逻辑芯片(增长37%)和存储芯片(增长20%)的强劲表现驱动,得益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及初始AI边缘应用的兴起。WSTS预测,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280亿美元,同比增长15.4%。
“紫光国微三季报的业绩表现,特别是第三季度超100%的净利润增速,远超市场预期。”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吴婉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相关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投入持续加大,对高可靠性、高性能芯片的需求非常旺盛。紫光国微的产品线覆盖广泛,客户关系稳固,使其能够充分受益于这一轮行业景气周期。应收账款账面价值较年初增长39.56%,也从侧面反映了销售规模的快速扩张。
公司治理结构优化
除了财务表现,三季报中披露的多项“其他重要事项”同样值得关注,展现了公司在治理结构、激励体系等方面的深度调整。
公告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紫光国微管理层平稳交接,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报告期内,该公司完成了总裁及部分董事的变更,李天池接任总裁。与此同时,公司修订《公司章程》,取消了监事会,并增选两名非独立董事,使董事会成员增至九名,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原监事会职权。
“取消监事会、强化董事会职能,是公司治理现代化的一种趋势。”一位长期关注公司治理的专家对记者分析道,这要求董事会,特别是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承担更重的责任。对于紫光国微这样技术驱动型的公司而言,一个更加精简、高效、专业的决策监督体系,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符合其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
另外,紫光国微激励计划落地,深度绑定了核心人才,孙子公司引入员工跟投,更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公告显示,紫光国微推出了2025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并经股东会审议通过。结合此前的股份回购,一套完善的长效激励机制正在形成。其次,该公司在孙子公司层面探索了更具活力的激励模式。公告披露,紫光国微全资子公司深圳国微电子的全资子公司无锡紫光集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紫光集电”)通过增资方式引入了由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核心员工组成的跟投合伙企业。增资完成后,深圳国微电子对紫光集电的持股比例降至92.60%,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效果。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麒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紫光国微在治理结构和激励体系上的大刀阔斧改革,显示了管理层锐意进取的决心,这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注入了积极的制度活力。资本市场会持续关注紫光国微新管理团队的经营成效、现金流状况的改善趋势以及新激励计划下员工动力的释放情况。总体而言,这份三季报展现了紫光国微扎实的基本面和积极的变革姿态,为其在半导体产业的激烈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