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连续5个月的销量同比下滑后,天然气重卡市场正迎来一轮强劲回暖。根据第一商用车网最新数据,继8月份重获增长后,今年9月份,国内天然气重卡实销2.34万辆(交强险口径),环比增长40%,同比大幅增长149%,呈现出复苏态势。
在这一轮市场回暖中,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动力”)的潍柴NG4.0燃气动力产品表现尤为抢眼,8月份以来,其在全国多地开启“爆单”模式,特别是在干线物流与大件运输领域接连拿下行业头部客户订单,成为推动天然气重卡复苏的重要引擎。
在新能源重卡渗透率快速提升的“步步紧逼”下,燃气动力的复苏背后意味着什么?以潍柴动力为代表的头部企业通过持续技术迭代,又将引领商用车动力市场走向怎样的格局?《证券日报》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采访。
政策加码燃气动力回暖
据第一商用车网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天然气重卡累计销售14.57万辆,虽同比微降2%,但9月单月销量同比增长接近1.5倍,显示出市场正在快速恢复。其中,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资源大省仍是燃气车主力市场,而新疆、四川等地销量增幅显著,反映出燃气车的区域渗透正在深化。
政策红利成为本轮燃气动力市场回暖的重要推手。今年3月份,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实施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的通知》,首次将天然气车纳入补贴体系,单车最高可获数万元补贴。同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天然气利用管理办法》中明确将LNG载货卡车列为“优先类”发展方向,为气体机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背书。
除政策支持外,气价持续走低也进一步提升了燃气重卡的经济性。数据显示,2025年9月全国平均气价已降至4050元/吨,较年初下降近10%,显著降低了车辆运营成本。
“政策与气价形成‘双轮驱动’,推动燃气重卡在经济性敏感型物流市场中快速替代柴油车。”某券商交通装备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特别是在干线物流、资源运输等高强度场景中,燃气动力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正在不断凸显。”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宇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法律政策为天然气重卡提供了窗口机遇期,也使其在法律上获得“过渡性清洁能源”定位,只是由于气价长期趋势受市场供需主导,因此长期来看,气体机仍要依靠技术突破,如通过氢能融合,来不断拓展生存空间。
技术迭代把握竞争主动权
尽管政策与气价构成了市场复苏的外部条件,但气体机能否真正赢得市场,仍取决于其技术实力与产品性能。长期以来,市场对气体机存在“动力弱、可靠性差”的认知,而这一局面正在被以潍柴动力为代表的头部企业的持续技术迭代所打破。
“传统气体机在爬坡、超车等工况下动力响应不足,严重影响运输效率。”潍柴动力相关技术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们的NG4.0燃气动力产品通过特殊燃烧室、折返式混合进气道和高能点火系统三大核心技术,实现了燃烧效率、动力输出与可靠性的同步跃升。”以潍柴WP16NG4.0气体机为例,其最大功率达720马力,已接近同排量柴油机水平,在西南地区的云贵川渝、西北山区、青藏高原等复杂路况中表现出了出色的适应能力。
宁夏吴忠的运输户张先生在2023年首次尝试潍柴530马力燃气车后,于今年再次购入搭载WP16NG4.0气体机的720马力新车。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西北物流装备更新换代快,大家都在拼效率和成本,这批新车气耗更低、出勤率更高,单趟收益明显提升。”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制造体系的全面升级。在潍柴动力天然气发动机智能生产线上,AGV小车根据生产计划自动配送物料,数十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加工精度高,全过程自动化水平行业领先。
“新投产的智能化生产线过程能力指数(CPK)达到2.0,意味着产品合格率接近100%。”该厂产线技术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通过推进智能物流项目和柔性生产体系,该厂不仅实现了“多品类、小批量”订单的快速响应,也构建起“多批次、规模化”的量产能力。
随着“双碳”战略深入推进,新能源重卡虽渗透率节节攀升,然而气体机作为清洁燃料应用的重要路径,其市场空间也在进一步打开。
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江瀚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长期来看,天然气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燃料,在特定应用场景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政策持续倾斜、气价保持低位、技术不断突破的背景下,气体机未来仍可期,掌握气体机核心技术的企业,也将在产业链中掌握更强话语权。
“潍柴动力除NG4.0天然气产品建立引领优势外,氢内燃机、氨内燃机、甲醇发动机等低碳零碳燃料技术也逐步完成储备并进入试用阶段,为未来能源转型做好了储备。”前述潍柴动力技术负责人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