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小马智行开启招股,拟发售约4196万股股份。作为已登陆纳斯达克的全球Robotaxi第一股,此次港股上市标志着其“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架构落地,募资超半数将投向未来五年大规模商业化的推进。
但募资背后,小马智行正面临亏损与竞争的双重考验: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9064万美元,同比扩大约75.07%,核心Robotaxi收入占比仅9.2%;同时既要与文远知行、Waymo等同行角力,还需应对华为、百度等跨界玩家的冲击。业内人士指出,面对多重挑战,小马智行未来商业化布局应聚焦成本控制、场景拓展与技术迭代,以实现规模效应破局。
两地上市加速商业化布局
小马智行的商业化再进一步。10月28日,小马智行在香港启动招股程序,与文远知行共同瞄准11月6日的上市日期,打响港股Robotaxi赛道的“头名之争”。小马智行本次IPO拟发售约4196万股股份,其中香港公开发售约420万股,占比10%;国际配售约3776万股,占比90%;另有15%发售量调整权和15%超额配股权,每股发售价不超过180港元。
早在2024年11月,小马智行就已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全球Robotaxi第一股,此次港股上市则标志着其“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架构的加速落地。相较于纳斯达克上市,本次港股募资更聚焦大规模商业化的时间节点。招股书披露,小马智行预计全球发售净筹约71.936亿港元,其中约50%将用于未来五年的大规模商业化推进,覆盖自动驾驶出行及卡车服务等核心市场的L4技术落地;约40%将投入L4自动驾驶技术及解决方案研发,以巩固技术领先性。
显然,加速商业化落地是小马智行的核心诉求。自纳斯达克上市后,小马智行就不断拓展一线城市付费服务并与多家整车厂开展合作。小马智行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方面,公司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开展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并与丰田、广汽、北汽等车企针对自动驾驶车辆量产建立合作,同时加速第七代车辆的量产落地和商业化运营,目前车队规模已经达到720辆,并持续投入技术研发,朝着运营区域扩大、场景丰富、技术量产化发力。
据介绍,第七代Robotaxi是小马智行迈向Robotaxi规模量产的新起点。今年4月,小马智行全球首发第七代Robotaxi,6月量产下线,7月开启路测,11月将正式开启运营。第七代Robotaxi采用100%车规级零部件,具有60万公里设计寿命。在成本控制方面,域控制器体积、重量、功耗、成本较上一代下降50%—80%,自动驾驶套件成本较上代则大幅下降了70%。
高亏损与低毛利的双重挤压
然而,在加速商业化的背后,小马智行成本高企与亏损扩大的难题仍不容小觑。财报数据显示,小马智行的研发费用持续高企,2022—2024年的研发费用均超过期内营收,2025年二季度研发费用则高达4900万美元,超过公司总营收的两倍有余。
自动驾驶行业一向以“烧钱”著称,小马智行也仍未走出亏损的泥潭。2024年小马智行净亏损达2.8亿美元,亏损率高达366%,2025年上半年亏损有所收窄,亏损率降至256%,但净亏损仍高达9064万美元,且同比扩大75.07%,远超营收43.34%的增速;2025年二季度,公司净亏损为5330万美元,同比扩大72.49%。公司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46.9%降至2024年的15.2%,2025年二季度则小幅提升至16.1%。
收入结构上,小马智行业务分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自动驾驶卡车服务、技术授权与应用三大板块,核心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收入占比仍偏低,2025年上半年仅为9.2%,2024年的占比也不足10%。不过,该板块增长势头强劲。2025年二季度,小马智行收入达2150万美元,同比增长75.9%。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Robotaxi服务以及许可和应用程序收入的强劲增长。2025年二季度,Robotaxi业务收入约150万美元,同比增长157.8%,Robotaxi乘客车费收入则同比激增超3倍。小马智行首席技术官楼天成在财报中表示,“随着量产的进行,我们不仅有望达到1000辆的目标,而且为未来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对于盈利路径,小马智行实则有着明确的时间表与核心指标。小马智行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伴随着Robotaxi迈向大规模商业化运营(毛利转正),不久之后单车即可实现运营盈亏平衡,“越过这个点,每增加一台车辆我们的成本会更低,毛利率会更高,进入正向的不断自我造血的阶段。预计到2028—2029年,行业将达到足够的规模体量,我们也将实现集团层面的盈亏平衡”。
同城对手与跨界玩家的双重夹击
事实上,自动驾驶赛道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国内市场,小马智行不仅要与萝卜快跑、文远知行等企业争夺份额,此次港股上市更与文远知行形成“同台竞技”态势,二者上市时间与募资节奏高度重合,均瞄准“港股Robotaxi第一股”称号;国际市场上,谷歌Waymo、Cruise等巨头同样在技术研发与市场布局上持续发力。
值得注意的是,小马智行的竞争对手并不局限在同行范围内。头部造车新势力等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智驾团队,甚至还涉足自研芯片;华为、百度等互联网大厂,更是在自动驾驶和AI领域深耕多年,未来势必会与小马智行正面对决。
对于此次港股上市的战略价值,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这一举措能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商业化攻坚期的资金需求,同时依托港股贴近内地市场的优势,增强与国内产业链的互动合作,提升国际知名度与估值合理性。不过,上市也意味着需直面市场波动风险,以及信息披露带来的竞争压力与合规成本。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张思远直言,小马智行当前面临成本结构失衡、盈利周期漫长等问题,盈利节点或延至2028年后,这期间仍需持续融资。同时,面对行业竞争加剧,小马智行应在技术降本与场景覆盖上保持优势,“未来商业化布局可聚焦成本控制、场景拓展与技术迭代,以实现规模效应”。
针对小马智行的破局路径,王鹏进一步分析称,在技术层面,小马智行要持续投入研发,强化核心竞争力,加速技术迭代;市场层面,在巩固一线城市布局的同时,向二、三线城市延伸;合作层面,深化与整车厂商的量产合作,通过规模化降低车辆成本,拓展产业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政策层面,应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争取政策支持,降低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