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锦州银行六年后,工商银行正式收购了锦州银行。
10月26日,锦州银行官网发布的公告显示,由工商银行收购承接锦州银行相关资产、负债、业务、网点和人员(以下简称“本次转让”)。工商银行与锦州银行就本次转让签署了《收购承接协议》。值得一提的是,锦州银行的公告特别强调,锦州银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将不受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从“包商模式”到“锦州模式”的演进,我国在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时策略的优化升级。
从战略入股到全面收购
在本次收购的具体操作层面,锦州银行公告显示,本次转让还需开展相关IT系统等准备,在此期间,锦州银行客户及相关权利人可继续通过锦州银行线上、线下渠道办理业务。工商银行及锦州银行将共同维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及相关权利人的有关权益。工商银行及锦州银行将在正式实施本次转让及相关业务迁移前另行发布正式公告,最终以正式公告为准。
在此之前,2024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辽宁监管局披露称,同意辽宁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锦州银行股份,收购股份数不超过60.34亿股。收购后,辽宁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不超过49.81%。
根据锦州银行官网信息,锦州银行成立于1997年1月22日,目前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39.82亿元。2019年工商银行通过子公司工银投资入股锦州银行。工商银行在当年的半年业绩报告发布会上指出,针对彼时入股锦州银行,该行在入股前制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出资,二是这笔投资不确定性要可控,风险不会外溢。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此次收购标志着自2019年工商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锦州银行后,其风险处置进入全新阶段,锦州银行最终全面并入大型商业银行。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亦认为,此次收购最为核心的意义,在于为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国有大行主导+市场化承接”的实践样本。这既是对2019年工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锦州银行这一纾困行动的深化与终结,也标志着中央层面动用最高层级金融资源进行“外科手术式”风险处置的模式趋于成熟。通过以国家信用背书确保“存款人权益不受影响”,有效阻断了风险向储户及关联机构的传导,将原本可能引发震荡的地方性风险纳入国有大行体系内可控框架。
双重导向下的行业变局:大行赋能与区域金融重构
在分析人士看来,此次收购释放出监管层“主动化险”与“强化国有资本战略支撑”的双重政策信号。
薛洪言告诉记者,从政策信号层面,此次收购清晰释放了监管层“主动化解金融风险”与“强化国有资本战略支撑”的双重导向。一方面,以市场化承接的方式处置问题机构,体现了维护金融稳定与避免社会震荡的精准平衡;另一方面,国有大行深度介入地方金融改革,实质是将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金融战略更紧密地绑定,通过国有资本的“输血”与“赋能”,增强对东北等重点区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2019年5月,建设银行接受委托,托管包商银行业务。不同的是,包商银行被接管并破产后,蒙商银行获批成立,承接包商银行主要资产,未全面并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收购锦州银行,是大型商业银行参与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创新举措。从‘包商模式’到‘锦州模式’,显示出我国在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时,根据风险具体成因和地方金融现实情况‘对症下药’,更加注重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这有助于减少对金融市场特别是中小银行的影响,更好地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和安全,提高金融风险处置效能,保护投资者、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在董希淼看来,大型商业银行资金和资本雄厚,金融专业人才较多,科技实力较强,且具有丰富的风险处置经验。大型商业银行直接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将为中小金融机构引入强大的“外援”,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2025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以承接吉林农信系统部分机构业务、机构等方式,参与吉林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工作。这也是本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工作启动以来,首次出现的新现象。下一步,应及时总结大型商业银行参与中小金融改革化险的新经验、新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时在全国进行复制推广,为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贡献新的力量。
从行业格局演变角度看,薛洪言认为,这一事件将进一步加速银行业“强者恒强”的分化与整合。锦州银行在东北地区的分行网络与客户资源,将成为工商银行下沉服务、拓展区域业务的重要补充;而工行的技术、产品与管理输入,预计能快速提升原体系的运营质效,形成“大行资源+区域深耕”的协同效应。
“当然,后续挑战依然存在,包括如何平衡工行标准化管理与原机构区域特色、有效消化存量不良资产、实现员工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等,将直接考验整合智慧。但无论如何,这一案例已为我国银行业风险处置写下了关键一页,其示范意义影响深远。”薛洪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