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促进住房消费,并更好满足城镇工薪人群等群体的住房保障需求。
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全文发布。在房地产领域,《建议》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制度;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
《建议》还提到,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城镇工薪群体和各类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
“也就是说,在‘十五五’规划中,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依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核心在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具体举措上,延续了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的思路,通过保障性住房满足基本住房需求,通过商品房提供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通过分类施策、精准保障,满足不同群体差异化住房需求,推动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成都市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冯波对第一财经表示。
在商品住房领域,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处于巩固止跌回稳的关键期。面向“十五五”,改善性住房供给将会成为释放住房需求的重要抓手。
他解释称,首先,在“十四五”期间,房地产市场需求已经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供给侧优化也有了一些制度性支撑,比如今年发布并实施的《住宅项目规范》。在此基础上,“十五五”有望成为改善性住房供给的全面发力阶段。
之所以在改善性住房建设中,要立足因城施策导向,严跃进认为,就是要求地方政府和房企促进产品和市场的精准对接,体现出改善性住房产品“经济合理、品质提升”的差异化、适配化导向。
近年来,新供应的新房偏向于改善型。今年,“好房子”建设进一步激活了改善性住房需求。日前,住建部调研组赴广东、浙江两省调研时指出,今年以来,广东、浙江两省持续扩大房地产政策实施效果,多措并举激活住房消费潜力,大力推进“好房子”建设,上半年两省新建商品房网签交易面积实现同比增长,二手房交易保持活跃,主要城市商品住宅库存消化周期回归到合理区间,有力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持续巩固。
在“十五五”期间,“好房子”建设仍将是推动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根据《建议》,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实施房屋品质提升工程和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为促进住房消费,《建议》还提到,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
在住房保障上,“十四五”期间,中国已建立了包含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对新市民、青年人等不同群体在住房保障制度上均作出相应安排。
面向“十五五”,《建议》再次强调,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城镇工薪群体和各类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
在扩大有效投资中,《建议》还提出,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投资。
“未来五年里,国家将补足民生保障的短板,‘投资于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住房保障不可缺,或者说,住房是未来的‘软基建’,载体就是保障性住房。目前,低保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未来住房困难群体可能还会增加。特别是新市民、年轻人都是90后、00后,他们对于居住环境和条件要求更高,也更迫切需要低成本但体面,满足好房子标准的保障性住房。”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说。
此外, 根据住建部最新数据,“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积约50亿平方米。同时,存量住房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全国有15个省、区、市二手住宅交易量超过新房。
在“十五五”期间,存量房在住房市场上的占比有望持续增长。为此,《建议》提出,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冯波表示,在过去缺房时期,住房建设追求速度,加上部分地区建筑技术水平较低、建材质量不高,部分房屋质量难以保障。经过多年使用,一些房屋已经存在安全隐患。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既有利于提升房屋整体质量和耐久性,减少因安全隐患而提前重整加固或拆除重建的情况,也有助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减轻环境承载压力,同时降低房屋使用成本。而该制度的建设应该与城市更新以及 “好房子”建设相关工作相结合。
李宇嘉进一步表示,“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含城市体检、房屋养老和房屋保险三项制度。这三项制度在过去几年已得到试点推进,预计试点范围会在“十五五”期间全面扩大。但对于“资金怎么来”“机制怎么设计”等关键问题,仍待各方继续探索,以形成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