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涉及资本市场、经济金融领域有这些重点: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
《建议》提出,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日表示,证监会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加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同时,证监会将坚持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定位,持续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健全新三板市场差异化的挂牌、信披、交易制度,畅通三、四板对接机制,筑牢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塔基和底座。
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
《建议》提出,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稳步发展期货、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
“在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方面,‘十五五’时期应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多层次市场体系,构建包容性更强的市场生态,提升资本市场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服务能力。”中信建投证券首席政策分析师胡玉玮说,应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深化科创板改革,完善注册制和并购重组等制度安排,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资本与创新要素高效匹配。
建立健全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
《建议》提出,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流动顺畅的劳动力市场、转化高效的技术市场。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在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至关重要。资本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本要素的高效配置,将有力助推“十五五”规划目标的实现,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建议》提出,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挥好产业、价格、就业、消费、投资、贸易、区域、环保、监管等政策作用,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表示,建立更为科学稳健、稳中求进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等多对关系,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扩大就业、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建议》提出,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吕炜认为,应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央地财政关系,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完善转移支付体系,提升市县财力与事权的匹配度,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建议》提出,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保持金融业自身健康性是畅通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前提,“十五五”时期需关注商业银行净息差和经营可持续性,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平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金融机构稳健运营的关系,让传导机制具备长期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
《建议》提出,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央地监管协同,丰富风险处置资源和手段,构建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保障金融稳健运行。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认为,应强化监管协同,完善跨部门联动机制,增强市场监测和风险应对能力,提升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与有效性,构建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以增强投资者长期信心。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建议》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衣学东表示,面向“十五五”,要推动国资央企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构建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建议》提出,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日前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等方面实施一批务实举措,加强产业、投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同时,坚持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认真倾听企业意见和诉求,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
《建议》提出,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应增加政府用于民生保障的支出,从而有效帮助群众增收减负,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使其能消费、敢消费;还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的制度机制,通过更加有约束力的制度性安排,强化消费者消费意愿,包括落实带薪错峰休假的权益,自主合理开展汽车、住房等消费的权益,从而实现大力提振消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目的。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建议》提出,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投资方向和重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副所长盛磊认为,中央投资应集中力量支持常规手段难以推进的跨区域、跨流域重大标志性工程,重点投向科技自立自强、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 “两重” 建设领域。审批改革方面,中央应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全国统一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行统一代码制度,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限时办结,为地方提供标准规范的审批框架指引。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建议》提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制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表示,应持续推进重点领域风险精准化解。在房地产方面,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强化宏观审慎管理,支持优质房企合理融资,用好专项借款机制加快推进“保交楼”,切实保障购房人权益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