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新生儿数量突破113.3万人,出生率达到8.89‰,成为全国唯一出生人口超百万的省份,占全国新生儿总数的近八分之一。
在全国总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的背景下,这个占全国人口近十分之一的大省,正书写着中国人口版图上少有的增长故事。无论是经济产业较为发达的珠三角,还是发展势头强劲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其出生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何广东人“能生”又“敢生”?这一现象背后,是强大的经济基础、年轻化的人口结构、有力的政策激励以及深厚的宗族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口大省:出生人口连续7年居全国榜首
近日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公布了2024年31个省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据。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31个省份中有14个省份的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7‰),其中,共有10个省份人口出生率超过8‰,分别是西藏、宁夏、贵州、青海、新疆、海南、广东、云南、广西和甘肃,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位于西部和华南地区。
其中,广东以8.89‰的出生率排在全国第七,是出生率最高的10大省份中唯一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

在出生人口方面,2024年,中国全国出生人口为954万人。其中,广东省以113.3万出生人口位居全国首位,相当于全国每9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在广东出生,这也是广东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连续5年成为唯一出生人口超100万的省份。

根据广东各地发布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已公布出生率数据的地市中,广州、汕头、佛山、东莞及湛江等地市出生率都超过1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珠海、惠州、茂名等地市出生率也超9%。其中,作为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安家落户的大都市,2024年广州户籍出生人口达11.43万人,出生率为10.72‰。
此外,《中国统计年鉴2025》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结婚登记对数为51.19万对,数量全国最多,其中,初婚人数为83.19万人,再婚人数为19.19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也是去年全国唯一结婚登记数量超过50万对的省份。
经济减负:三级激励体系破解“生不起”难题
为何在全国多地为人口负增长焦虑时,广东人却“能生”又“敢生”?年轻化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的活力均是重要因素,同时,政策激励也功不可没。近年来,广东一直通过各种生育政策,解决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
针对“生不起”的难题,广东真金白银的生育补贴从省级层面一直延伸到村级。
今年,国家出台育儿补贴政策。广东积极落实,出台《广东省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本省户籍符合计生政策生育或收养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包括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孩每年3600元,可连续申领3年(总计10800元)。2025年1月1日前出生的未满3周岁婴幼儿按月份折算补贴。
而在最基层的村庄,生育激励更具地方特色。在东莞长安镇厦边社区,二孩家庭每月都会准时收到300元育儿补贴,三孩家庭则是500元;在广州白云区南岭村,新婚夫妇领证后就能获得村里发放的4万元“结婚红包”,生育三孩则奖3万元。
东莞万江街道新村规定二孩奖1万、三孩奖2万;大朗镇求富路社区生育二孩奖2万、三孩奖3万,均一次性到账。
事实上,经济负担、养育成本一直以来都是阻碍生育的一大“拦路虎”。而广东的这些激励措施,切切实实为年轻家庭减轻了生育的经济负担。“突出特点就是‘实在’。”刚领到生育补贴的东莞市民张先生说。
专家认为,从育儿给补贴,到结婚有钱拿,生育支持体系的持续完善,是撬动人口增长的重要引擎。这种政策导向,也体现了政府对家庭价值的重视与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年轻人的现实顾虑,也引导育龄人口重新审视婚姻和生育的意义。
婚育友好:从“生得起”到“想生”“敢生”
“真金白银”的生育补贴,是突破“生不起”难题的有效途径。但是,学龄前儿童的照顾问题、女性生育后的职业发展瓶颈等亦是让人“不敢生”的重要因素。
要全面构建一个婚育友好型社会,还必须从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加强住房政策支持、强化女职工权益保障等多环节入手系统性解决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在这些方面,广东均有探索。
近年来,广东尝试为托育破题。数据显示,2024年底全省托位数已达60.2万个,每千人口托位从2.0个提升至4.7个,按照计划,预计今年底可实现每千人口5.5个托位的规划目标。
早在2023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实施意见》中,广东就明确“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
具体措施包括:对在缴存城市无自有住房且租赁住房的多子女家庭,可适当提高租房提取额度或按照实际房租支出提取住房公积金;对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子女家庭,有条件的城市可给予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
公租房政策同样向多子女家庭倾斜。各地在配租公租房时,将家庭人数及构成纳入轮候排序或综合评分因素,符合条件且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可纳入优先配租范围。
2024年2月7日出台的《广州市公共租赁住房轮候和配租实施细则》,对有未成年子女的三孩家庭按规定给予优先保障,将有未成年子女的三孩家庭纳入优先分配对象。
“精准的住房支持政策,让年轻人敢想敢生。”专家指出,珠三角城市通过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缓解住房困难,为生育创造了基础条件。
《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子女3周岁以内,父母每年各享受10日育儿假;《广东省职工生育保险规定》明确,用人单位按时足额缴费后,职工自缴费次月起即可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待遇,打破了以往需累计参保1年的限制;产假天数大幅扩充;推广“妈妈岗”灵活就业方式……广东正通过权益保障方面的政策创新,逐渐构建起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再次强调,县级政府应当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用人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限制女职工晋职、晋级、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和职务,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用人单位在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变更其工作岗位的,应当与女职工协商一致。
传统加持:宗族文化存在“多子多福”观念
岭南地区的宗族文化中,一直存在重视子嗣、“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家族的延续和兴旺,被视为比个人享乐更重要的事。现代化程度相当高的珠三角城市,每逢佳节,祠堂祭祖、族谱续修的场景仍随处可见。
这种强大的文化内生动力,也是支撑广东生育率的独特优势。据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公布的调研结果,八成本地家庭在子女幼年阶段会得到两代甚至三代亲属的照看支持,祖辈帮助年轻父母分担育儿负担成为普遍现象。
以汕头为代表的潮汕地区,宗族文化浓厚。数据显示,2024年汕头全市出生人口达6.12万人,出生率为10.56‰。此外,粤西地区同样展现出较高的生育水平,2024年茂名户籍出生人口8.16万人,出生率为9.85‰;湛江出生人口7.75万人,出生率为10.92‰。
与此同时,广东作为经济强省持续吸引着全国年轻人。2024年,广东常住人口新增74万,超六成是外省迁入;深圳平均年龄仅33岁,劳动人口占比高达83%,每十人中就有八人处于适婚育年龄。外来年轻人口也已成为生育主力军。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15-59岁的人口比重为68.8%,比全国平均水平63.35%高5.45个百分点。分地市来看,广东有8个地市15-59岁人口比重在65%以上,其中,东莞15-59岁人口占比高达81.41%,全省第一,深圳、中山、广州、佛山也分别达79.53%、75.44%、74.72%、74.37%,堪称充满活力的“青春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