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鸡破晓,晨光初照。山东半岛最东端,威海荣成的成山头最早醒来。
相传,秦始皇曾东巡至此,望洋生叹,感慨天之尽头。
几千年来,那块书写着“天尽头”的巨石,安然矗立,见证着沧桑巨变。
明洪武年间,设威海卫,威震海疆。威海之名由此而来。自春秋“渔盐之利”至汉唐“海上丝路”,这片热土孕育了开放与进取的精神特质。
如今,这座海滨之城,以海洋为基、以制造为核、以开放为翼,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
这里海洋经济发展强劲。2024年,威海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1426.6亿元,占GDP比重38.2%,正在向1500亿元目标迈进。
这里创新动能汹涌澎湃。“威海壹号”卫星成功发射;碳纤维产业跻身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引领,威高集团等牵头建设7家省重点实验室,带动新增21家省级创新平台。
这里城市宜居生活美好。威海有自己的节奏和独有的精致。其城市建设与治理的“威海范式”获联合国人居署推介,生态质量持续领跑,彰显产业与生活共融的现代图景。
在资本市场,“威海样本”同样威名赫赫。中航沈飞、光威复材、三角轮胎等一批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发展成为各自领域的龙头。今年5月,随着威高血净的上市,威海A股上市公司已有18家。除此之外,威海还培育出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等优质企业800多家。
近期,上海证券报调研小分队走进威海,实地探访了四家在行业内具有样本效应的企业,了解威海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之路,探寻这座滨海城市践行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光威复材——从一根钓竿起步,历经26年攻坚,突破T1100级碳纤维技术壁垒,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从渔具制造到航空航天新材料供应的跃升,成为国家新材料战略的重要支撑。
威海广泰——在空港设备领域持续深耕,成为全球唯一一家能为一个机场配齐所有空港地面装备的厂商,产品覆盖全球超千个机场,实现从“设备出口”到“标准输出”的跨越。
新北洋——从传统打印向智能装备转型,成功晋级为“智能终端服务商”,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海外业务收入占比突破40%,实现了“资本出海”与“产能落地”的协同发展。
迪尚集团——凭借AI设计与跨境平台重塑全球业务,从外贸代工企业升级为数字化时尚生态构建者,整合全球设计资源,打造柔性供应链,引领服装产业数字化变革。
碧海潮涌,旭日东升。从威震海疆到向新图强,威海发展新质生产力澎湃的动能,源于科技、产业和金融的深度共振。这座依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城市,胸襟开阔、志存高远,放眼世界,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