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9 03:34:50 股吧网页版
产业突围 光威复材从渔竿厂到碳纤维龙头
来源:上海证券报


K图 300699_0

  碳纤维,被誉为“21世纪新材料之王”——它轻若鸿毛,细如发丝,强度却远超钢铁,技术壁垒极高,是支撑国防军工与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级新材料。曾几何时,这一关键材料的市场与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

  而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新材料产业突围史上,光威复材的崛起,堪称一段充满热血与坚韧的传奇。从威海一家不起眼的鱼竿制造厂,到国内碳纤维领域稀缺的纯民营上市公司,它用三十年时光,走出了一条从“跟跑”到 “并跑”再到“领跑”的道路,其发展轨迹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映射出中国高端材料产业突破“卡脖子”困境的艰难与无限潜力。

  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光威复材,深入探访这家从鱼竿厂成长为国内碳纤维龙头的企业,解码其突破国外垄断、领跑行业发展的突围之路。

  从“钓鱼竿”到“碳纤维”:一场赌上未来的转型

  在光威复材展厅,公司董秘王颖超对上证报记者介绍,光威原来是做钓鱼竿起家的。1988年,光威建成首条国产钓鱼竿生产线,到上世纪90年代,光威已经在全球钓具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彼时,创始人陈光威已年近半百,却敏锐察觉到:鱼竿生产的核心原料——碳纤维,长期依赖进口,价格高昂且供应受限,若不突破这一上游“命脉”,企业终究会陷入受制于人的困境。

  “他就想踏踏实实干点事,给国家、给后代留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王颖超谈起陈光威的抉择时,语气中满是敬意。正是这份朴素的责任感,让光威毅然按下“转型键”,开启了从劳动密集型加工向技术密集型材料产业的艰难跨越,目标直指当时国内尚属无人区的碳纤维领域。

  1999年,光威悄悄启动碳纤维预研工作,在没有成熟技术、没有参考经验的情况下,靠着摸着石头过河的韧劲摸索;2001年,碳纤维研发正式立项,团队日夜攻坚;2002年,专门负责碳纤维产业化的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成立,光威在这条“险路”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当时国内仅有少数“国家队”企业尝试突破碳纤维技术,一家民营鱼竿厂的跨界,在很多人看来近乎异想天开。

  2005年,转折点终于到来——光威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碳纤维项目通过鉴定,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碳纤维工程化生产的民营企业,一举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然而,技术突破并未立刻带来商业成功,反而将企业推入了更深的“资金泥潭”。

  “2005年到2010年那几年,我们年年亏损,账面上的压力大到喘不过气,但因为‘解决国家卡脖子工程’这个名头,又一直被各方关注着,退无可退。”王颖超坦言,那段时间,企业一边背负着“国产碳纤维希望”的盛名,一边承受着“投入巨大、产出有限”的现实落差,每一步都走得格外沉重。

  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公司于2013年底引入专业投资机构,虽然融资额仅够偿还当年的贷款利息,却像一剂“救命药”,为光威赢得了喘息之机。2017年,光威复材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国内碳纤维领域的“第一股”。至此,这家从鱼竿厂转型而来的企业,终于完成了从“钓鱼竿”到“黑色黄金”(碳纤维)的产业跃迁。

  “一天赔一辆宝马”:研发路上的偏执与坚守

  碳纤维行业,从来都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赛道,没有对技术创新的极致执着,根本无法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而光威复材对研发的坚持,近乎偏执。“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就是不断地投入研发、再投入研发,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从没动摇过。”公司董事长卢钊钧的这句话,道出了光威复材的生存密码。

  这份坚持的代价,足以用“壮烈”来形容。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的研发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常因为工艺调整需要更换生产线装置,换一套装置需要几十万元、几百万元不等,更换整条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千吨线开工后几次工艺调整、实验的成本——以当时的价格估算,相当于一天赔出去一辆宝马车。”

  对于一家民营企业而言,这样的持续投入,无疑是一场“豪赌”。但光威的“赌”,并非盲目冒险,而是基于清晰战略的定力。面对行业技术迭代与市场波动,公司始终坚守“两高一低”技术路线——即高强度、高模量、低成本,在实现T300级碳纤维稳定量产的基础上,持续向T800、T1100等更高端型号发起冲击。

  “只要有新的型号、新的项目,我们就跟,不管花多少钱都要跟,必须牢牢占据研发制高点。”卢钊钧的这份决心,让光威在技术突破上不断迎来新收获。

  近年来,光威持续突破碳纤维技术:T800级、T1100级高性能碳纤维陆续通过验证,成功填补国内空白。卢钊钧透露:“下一代产品,我们会继续往T1200级深耕,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

  在民品领域,光威的研发成果同样亮眼——风电叶片碳梁产品今年迎来供不应求的爆发期。公司威海车间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司目前碳梁产线全部满负荷生产,并计划再新建多条产线以满足客户需求。”

  双基地+全链条:小步慢跑,布局未来

  在碳纤维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光威复材没有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是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战略定力。“我们始终明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单纯的规模更重要。”卢钊钧的这句话,道出了光威的发展逻辑。

  “双基地战略”,是光威布局未来的重要抓手。威海基地,依托山东省特批的全国首例碳纤维“源网荷储”项目,大幅降低了生产用电成本,保障高端碳纤维产品的竞争力;包头基地,则充分利用当地低廉的电价优势,聚焦低成本碳纤维生产,主攻民用市场。这种“高低搭配”的布局,既守住了高端领域的技术壁垒,又在民用市场抢占了成本优势,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稳健格局。

  “全产业链发展”,则是光威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另一关键。从碳纤维原丝、预浸料,到复合材料制品,再到生产装备制造,光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复合材料整体解决方案”。“比如在氢能储气瓶领域,我们不只是提供碳纤维材料,还能提供从配方设计到缠绕设备的全套服务,真正帮客户解决实际问题。”卢钊钧举例说明,这种“全链条服务能力”,让光威复材在市场中具备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对于行业普遍关注的“降成本”问题,光威复材则有自己的见解:“不要再一味挤压碳纤维本身的成本。”卢钊钧认为,碳纤维是高技术产业,成本下降有客观下限,过度压价只会牺牲产品质量;真正的降本空间,在于应用端——通过改进成型工艺、降低装备成本、优化制造环节,才能实现整个产业链的良性降本。这一观点,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望未来,光威复材将继续秉持“小步慢跑,稳健前行”的节奏:在高端领域,持续拓展T800级、T1100级产品市场,巩固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在民用市场,商飞国产化替代、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商飞领域,因国外技术封锁带来的国产化窗口期,有望成为光威复材的重要增长极。

  从鱼竿作坊到碳纤维龙头,光威复材的三十年,是中国高端材料产业突围的一个缩影。它用坚持与创新证明:只要守住初心、紧盯技术、稳健布局,中国企业完全能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