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周亮10月28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中欧保险创新论坛上表示,近期,金融监管总局正联合科技部等起草保险业支持科技创新有关文件,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保险业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跨周期险资支持。周亮表示,科创企业往往遵循技术生命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双重演化路径,而险资具有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特点,与科创企业对穿越周期的需求天然匹配,可以通过股权、债权等多种方式,为科创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提供融资支持。
据周亮介绍,目前,我国险资平均负债久期和科技企业平均研发周期均在10至15年之间,相互比较契合,险资直接投资科技类企业已达数千亿元。
助力新一轮科技创新,保险业大有可为。“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保险业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周亮表示。
周亮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覆盖面更广更深,我国将发挥更大甚至引领作用,相应的风险保障需求也将扩面升级。我国首台(套)、首批次保险已支持创新项目3000多个,先进制造领域的装备材料、新能源领域的智能驾驶和数字领域的网络安全等,都需要适配的保险保障。
保险业还要主动顺应科技与产业融合趋势,发挥独特作用。“目前承保新能源汽车超过4000万辆。保险业通过梳理137个赔付率偏高车型的有关赔付情况,帮助车企优化相关设计。”周亮表示,今天签署的保险业与汽车业合作备忘录,将在推进保险车型综合分级制度建设、促进车险科学定价、改进汽车设计安全性和维修经济性、提升我国保险业和汽车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保险业也要通过科技拓展保险服务外延。周亮认为,科技可链接保险业和相关产业,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服务。比如,保险业通过与商务领域合作建立二手车信息服务平台,运用科技手段解决二手车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痛点,有利于促进二手车交易,更好维护消费者权益。
此外,保险业还要通过科技提升保险服务质效。周亮表示:在农业保险、农房保险、巨灾保险等领域,要积极运用卫星、无人机、风险模型等科技手段,提升保险承保、查勘、理赔服务效率,推进风险减量服务;在健康险、养老险等领域,要发挥第三方服务的积极作用,加大“可穿戴设备+大模型”等技术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投保客户提供主动健康管理建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相关保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