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las真的颠覆了吗?
OpenAI这次真的把“ChatGPT浏览器”给端出来了,名字挺霸气,叫Atlas——就是希腊神话里那个扛着整个地球的巨人。
用这个名字,OpenAI的野心不言而喻:他们觉得AI现在已经像那位巨人一样,成为人类世界里不可或缺的支柱了。
它的出现,在AI领域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而其中最可能辗转难眠的,或许是谷歌。Sam Altman说这是“十年一遇的重构浏览器的机会”,资本市场反应很诚实:发布会当天,谷歌股价就跌了2.37%,盘中一度跌了4%,差不多1000亿美元市值就这么蒸发了。
过去十年间,Chrome是很多人上网的标准入口。而Atlas的核心卖点,在于将强大的ChatGPT深度内置其中,你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 Atlas = Chrome + ChatGPT。
它不再只是一个浏览工具,而是将对话式AI助手无缝融入浏览体验,实现了传统浏览器难以企及的“记忆”能力与“智能体”模式。
不过,目前还不是所有人都能马上体验到。
Atlas现在只支持macOS系统,而且还有个门槛:必须是搭载Apple Silicon芯片的Mac,如果是Intel处理器的老款不行。至于Windows、iOS和Android版本?还没提上日程。

图源:网络
好消息是,所有ChatGPT用户都能用,包括免费用户。如果你愿意把它设成默认浏览器,还能白嫖7天会员体验。当然,最核心的“智能体模式”还是留给ChatGPT Plus、Pro和Business用户独享。
那么,Atlas的真实体验究竟如何?它能否颠覆用户对谷歌Chrome浏览器长久以来形成的使用习惯?在这背后,OpenAI究竟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Atlas怎么颠覆用户上网习惯?
在海外用户的初步体验中,ChatGPT Atlas 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质。
1.1 无缝迁移,挖走Chrome老用户
从下载登录开始,Atlas 就提供了流畅的用户引导。它会主动询问是否从本机的 Chrome 浏览器导入数据,由于完全支持 Chrome 插件生态,用户的搜索习惯和扩展工具可以实现“一键平移”。
其底层基于与 Chrome、Edge 相同的 Chromium 引擎,保证了出色的兼容性和一致的浏览体验,大幅降低了用户的上手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OpenAI 在2024年就从谷歌挖来了多位 Chrome 核心团队的副总裁,其中 Ben Goodger 更是曾参与打造 Chrome 和 Firefox 的元老,这为其浏览器底层的优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1.2 深度整合的AI对话体验
Atlas 最核心的体验提升在于将 ChatGPT 深度内置于浏览流程中。用户无需在不同页面间切换,在任意标签页即可直接与 ChatGPT 对话。

图源:网络
特别是 Cursor Chat 功能,允许用户快速选中某段文本,直接让 ChatGPT 进行编辑、改写或润色,这对日常写作、报告撰写及论文阅读尤为高效,实现了“选中即改”,让写作效率翻倍。

图源:网络
1.3 智能侧边栏
侧边栏设计是 Atlas 的亮点之一。用户点击「Ask ChatGPT」按钮,就能在任意页面右侧打开ChatGPT侧边栏。

图源:网络
始终带着上下文理解的ChatGPT可以读取当前页面的详细内容,执行总结、解释或处理特定任务。

图源:网络
就像一位随时待命的顾问,无论是“帮我总结这篇文章”还是“附近有什么好的图标路线”,它都能即时响应。
这种分屏显示的模式,让用户在查看原始网页的同时,能与 ChatGPT 进行多轮对话,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次搜索跳转体验。
1.4 自主代理模式
更前沿的探索是 Agent(代理)模式,它能让 ChatGPT 在浏览器中自主完成多步骤任务,完成网页任务,如查找资料、预定会议、下单购物等。
例如,用户可以指令它“我明天要带全家去沙滩玩,请你帮我准备好沙滩用品”,AI 便会请求控制浏览器,逐步执行操作。不过,该功能目前优先向 Plus/Pro 等订阅用户开放。

图源:网络
1.5 前瞻性记忆功能
与此同时,Atlas 的记忆功能也颇具前瞻性,它能让 ChatGPT 记住用户访问过的网站上下文。

图源:网络
例如,你可以提问:“找出我上周浏览过的所有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商品,并按品牌和价格区间整理出来,帮我分析哪些型号最受关注、折扣力度最大。”这初步实现了“AI 个人助理”的愿景——它记得你的行为,并能基于这些信息代你完成任务。
从实际体验来看,海外用户的反馈相当积极。有用户表示“刚开完发布会就下了。”,并评价“Agent这个体验似乎有点秒杀chrome的,用了会,不想切回chrome了”。
那么,承载着如此野心的 Atlas,究竟能否撼动 Chrome 的统治地位?
Atlas 进步空间依然很大
说实话,Atlas确实展现了一些创新,但目前要撼动Chrome的地位还为时过早。它在多个方面仍存在明显局限。
2.1 智能代理效率与实用性存疑
Agent模式虽然概念先进,但实际效率令人质疑。有网友测试显示,让Atlas在Gmail中找出并删除某个网站的所有营销邮件并执行退订操作,整个过程耗时近10分钟,反而比人工操作更慢。
更重要的是,在处理银行、邮箱等敏感网站时,Atlas要求用户必须始终保持当前页面可见,一旦切换标签页,处理流程就会立即中断。
这种设计加上本就缓慢的处理速度,让Agent模式在涉及个人信息的场景中显得颇为鸡肋。目前该功能仅向ChatGPT Plus/Pro会员开放,进一步限制了其普及。
2.2 产品稳定性与性能有待优化
根据自媒体博主郎瀚威于2025年10月22日发布的测试报告,在对文本总结、视频总结、邮件处理及社交媒体相关等用户高频任务进行测试时,Atlas虽能完成基础操作,但在面对稍复杂的任务时成功率明显下降。
此外,报告还指出其在执行某些任务时存在完全理解错要求、出现“AI幻觉”并给出不实信息的情况。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涉及版权限制时表现保守,导致其无法读取并总结视频内容。

图源:网络
总的来说,目前Atlas仍属于“占坑类产品”,整体稳定性和完成能力均有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不少用户也反馈浏览器存在卡顿问题,预计对电脑资源占用较高,目前仍处于需要优化的测试阶段。
2.3 隐私与安全风险亟待厘清
隐私与安全方面,Atlas的记忆功能虽然默认关闭且需要用户授权,但浏览器的记忆能力本身始终是隐私争议的焦点。当然,在隐私控制上,用户可以完全管理ChatGPT在浏览时能看到和记住的内容,包括清除特定页面记录、清空整个浏览历史,或使用「隐身窗口」进行临时浏览,这样可以尽量保护隐私。
在安全层面,尽管OpenAI声称已投入数千小时进行“红队测试”,并为访问敏感网站设置了多重防护措施——包括禁止运行代码、下载文件,以及在操作关键账户时暂停并请求确认——但风险依然存在。
有安全研究人员发现,AI代理在自动浏览时可能被恶意网站钓鱼,比如将伪造的网址复制到用户剪贴板,导致后续粘贴时误入钓鱼网站。此外,当AI代理执行出错,比如订错机票或误删文档,责任界定也将成为难题。

图源:网络
2.4 平台覆盖范围严重受限
平台适用性确实是Atlas当前的明显短板。目前它仅支持搭载M系列芯片的macOS设备,这对占据更大市场份额的Windows用户而言确实不够友好。
那么,为什么ChatGPT Atlas会选择率先登陆macOS?很多海外用户都有这个疑问。

图源:网络
从技术层面看,苹果Mac电脑全部采用自研的Apple Silicon芯片,这种统一的硬件架构让OpenAI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深度优化,确保为所有Mac用户提供流畅且高性能的AI体验。
相比之下,Windows系统需要面对英特尔、AMD乃至高通等多种不同架构的硬件组合,开发复杂度显著提高。
更重要的是用户群体的匹配度。macOS用户,特别是在创意、开发和技术领域的人群,通常被认为是“早期技术采用者”。他们更愿意尝试像Atlas这样颠覆传统浏览体验的创新产品,并能在产品发展初期提供宝贵的反馈。
同时,这部分用户也展现出更高的付费意愿,这对于需要ChatGPT Plus或Pro订阅才能使用的Agent模式等功能来说,至关重要。
那么,Atlas未来是否具备超越谷歌的潜力?笔者认为其中存在想象空间。
必须承认,这仅是Atlas的首个版本,存在各种问题在所难免。智能技术本身具有不稳定和复杂的特性,这正是其进化过程中的必然阶段。
客观来看,Atlas代表着AI浏览器领域的一个全新起点,其发展路径与传统浏览器简单增加AI功能有着本质区别。它基于Chromium内核,沿用现有Web标准,但核心是对“AI操作浏览器”这一新技术范式的产品化探索。传统浏览器缺乏这方面的技术积累,长期来看,其市场地位或将面临挑战。
当然,AI浏览器的探索之路并非从Atlas开始。
Perplexity推出的Comet浏览器就已凭借其强大的答案引擎和多样化的Agent技能引发关注。Atlas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Comet与原生ChatGPT功能的结合体,它依托OpenAI强大的模型能力,在设计上保持着简洁专注的特点。

图源:网络
然而,要改变用户根深蒂固的浏览习惯,从Chrome和Edge手中争夺市场份额,仍需经历时间的考验。
无论如何,Atlas的发布标志着OpenAI正式进军浏览器领域的决心已尘埃落定。如今,再无人会怀疑浏览器正在演进为一个能主动解决问题、处理任务的智能伙伴。
虽然Atlas可能不会在朝夕之间取代Chrome,但它与众多竞争者正在共同开启一个全新的“AI原生”上网时代。
放眼行业格局,老牌厂商的防守反击已然展开:Google、微软和苹果纷纷将Gemini、Copilot等AI能力深度集成到Chrome、Edge和Safari中。它们的策略非常明确:只要内置的AI功能“足够好用”,大部分用户便不会轻易更换浏览器。
这场“AI 浏览器之战”,才刚刚开始。
OpenAI 的焦虑太明显了
OpenAI这次瞄准浏览器市场,本质上是在下一盘流量与数据的棋。
当用户习惯在Atlas中直接获取AI整合的答案,传统搜索的流量入口价值就被大幅削弱。这种“答案即服务”的新模式,天然适合植入原生广告、商品推荐和付费内容,为OpenAI开辟了全新的盈利路径。
浏览器作为互联网入口的商业价值早已得到验证。最基础的模式是搜索分成——用户在新标签页的每次搜索,都能为浏览器带来收入。
但Atlas的想象空间远不止于此:当AI助手帮你预订酒店、购买商品时,平台可以从中抽成;更强大的记忆功能、更快的响应速度、团队协作等进阶能力,都可以打包成增值服务向企业和个人用户收费。
更深层的战略意图藏在数据里。
海量的用户交互数据是训练更聪明AI的宝贵养料。通过浏览器获取完整的用户行为数据,OpenAI不仅能优化现有模型,更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积累关键资源。将8亿ChatGPT用户引导至自家浏览器,意味着把流量入口牢牢握在手中。
据Market.us预测,全球AI浏览器市场规模将在十年间从45亿美元跃升至768亿美元,这片蓝海确实值得全力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技企业早已在这条赛道上发力:QQ浏览器内置了智能助手QBot,夸克打造了“AI超级搜索框”,豆包则通过内嵌AI功能构建流量闭环。虽然路径各异,但目标一致——用AI重构浏览器体验,把用户留在自己的生态内实现商业价值。

图源:网络
尽管实现路径不同,但国内巨头与OpenAI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用AI能力重塑浏览器体验,只要把用户留在自己的地盘,还怕找不到赚钱的办法吗?
不过,OpenAI近期的动作频率明显加快,显露出不同寻常的紧迫感。从发布Sora2并建立完整的分发变现闭环,到在开发者大会上推出系列AI应用套件,再到正式宣布推出Atlas浏览器直接挑战谷歌——这一系列密集布局背后,是公司多线作战的扩张野心。
在瞄准谷歌之前,OpenAI已经同时向多个领域的巨头发起挑战。今年10月初,公司在48小时内接连祭出两大重磅产品:在ChatGPT中上线的“即时结账”功能意图切入电商领域,而独立发布的创意视频社交应用Sora App则直接想通过AI视频切入社交媒体市场。这两次出击,分别指向了亚马逊和Meta的核心业务领地。
更引人关注的是,10月中旬,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又宣布了一项颇具争议的决策:ChatGPT将在2025年12月对经过严格年龄验证的成年用户开放更宽松的内容生成权限,其中包括允许创作“成人内容”。这是OpenAI自成立以来在内容政策上最大尺度的调整,立即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关于人工智能伦理边界的广泛讨论。
与此同时,OpenAI还在悄然推进另一个秘密项目——招募华尔街顶尖专家,训练AI构建复杂的金融模型。
这一连串密集动作的背后,折射出OpenAI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深层焦虑。究其原因,是其惊人的“烧钱”速度。据The Information查阅的股东文件显示,尽管上半年营收达到43亿美元,但同期研发支出高达67亿美元,预计全年现金消耗将达85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OpenAI正在联合甲骨文、英伟达和软银等巨头,计划建设总投资约8500亿美元的超级AI计算设施——这个天文数字的投资规模,迫使公司必须尽快实现130亿美元的年收入目标。

图源:网络
商业化进程确实面临挑战。德意志银行最新报告显示,ChatGPT在欧洲主要市场的付费用户增长已陷入停滞。尽管周活跃用户达8亿,但付费用户仅2000万,从5月开始欧洲区的消费支出就未见明显增长。这个信号表明,在吸引新付费用户方面,OpenAI可能正在触及天花板。
从非营利光环中走出的OpenAI,正被现实的商业法则撕去理想主义的外衣。在巨额烧钱和营收压力的双重夹击下,Atlas浏览器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产物,更是公司在转型阵痛中不得不打出的战略王牌。
它既要为公司在AI时代的生存之争抢占关键阵地,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
大幕刚启,但留给OpenAI试错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参考资料:
1. 《OpenAI发布AI浏览器,谷歌股价应声下跌》界面新闻
2. 《OpenAI Atlas 测试报告》郎瀚威Will
3. 《重磅应用密集上线,同时“硬刚”谷歌、亚马逊和Meta!OpenAI急了?今年要“烧”85亿美元》每日经济新闻
原文标题 : 烧钱、焦虑与万亿野心:OpenAI为何要推At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