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公布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产生中选结果,55种药品全部成功采购,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预计全国患者将于2026年2月用上新一批质优价宜的中选药。
据悉,此次集采共纳入55种药品,覆盖抗感染、抗过敏、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消炎镇痛等领域常用药品,例如,地氯雷他定、倍他米松等抗过敏类药物,二甲双胍恩格列净、达格列净等糖尿病药物,奥司他韦等抗病毒用药,奥拉帕利等抗肿瘤用药。全国共4.6万家医药机构参加报量,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
风云药谈创始人张廷杰表示,此次集采明确纳入集采的药品需满足年采购额超1亿元、临床常用且安全无风险、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企业达7家以上、国家谈判药品协议期满一年以上等核心条件,既确保了纳入品种具备充分竞争基础,又兼顾临床需求与供应稳定性。
“大部分原有临床在用产品通过直接中选或复活中选获得供应资格,避免临床用药因集采出现断供或替换断层,极大保障了临床治疗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张廷杰说。
的确,“稳临床、保质量”是此次集采的重点关键词,在报量初期就首次采用灵活报量方式,医疗机构可自行选择是按品类报量,还是按厂牌报量。最终高达77%的医疗机构报量具体到了厂牌。
“从中选结果看,医疗机构要求采购产品报量的75%得到满足,中选产品与临床需求匹配度高。供应能力强、质量有保障的主流企业多数中选,每个地区均有多家中选企业供应,中选品种更加丰富多元。”一位业内人士说。
而这种精准匹配不仅减少了临床用药的切换成本,更从供给端为用药连续性与稳定性提供了坚实支撑。
为进一步扩大企业中选范围,本次集采首次引入创新“复活”机制,为更多企业提供市场机会。张廷杰介绍,通过规则二、规则三分别实现77个、52个产品复活,这也意味着,较原有规则新增129个标的获得中选资格。
张廷杰认为,这一改变避免了优质标的因偶然因素错失中选机会的遗憾。同时,新增的中选标的进一步丰富了市场供给层次,充分激发了行业竞争活力,为医药市场的良性循环注入新动能。
同时,此次集采不搞“唯低价”。为了进一步引导企业理性报价,此次规则在设置“复活”机制外,还设置“锚点价”防止极端低价冲击,在此背景下,此次集采保持了较高中选率,中选产品平均价差较此前批次明显缩小。
据记者梳理此次中选公示名单发现,共有8款药品、12家企业被明确要求在公示期内提交“报价合理性声明”,若未按规定提交或声明无法证明报价合理性,将直接取消其中选资格,相关企业还会被列入“违规名单”,后续参与集采的资格将受影响。具体来看,齐鲁制药需就阿伐曲泊帕口服常释剂型、尼达尼布口服常释剂型两款产品提交报价合理声明,山东京卫制药则需针对阿戈美拉汀口服常释剂型、艾曲泊帕乙醇胺口服常释剂型的报价提交声明。
奥优国际董事长、推医汇总编辑张玥表示,这种“低价必声明、违规必追责”的机制,既避免了个别企业为抢占市场恶意压价的“内卷”行为,也为行业划定了“降价不降质”的底线,推动集采从“拼价格”向“比价值”转型。
一端是群众期盼用得起药、用上好药,一端是企业需要市场份额和合理利润。7年多来,国家组织集采持续推进,已将490种药品和心脏支架、人工关节、人工晶体、人工耳蜗等多种高值医用耗材纳入其中。
张廷杰强调,集采目标是希望实现“患者减负、企业增利、行业提质”的多重共赢。但这个利润只会是合理利润。因此,需要药企加大创新力度,向创新要增量。我国“新药不集采、集采非新药”的政策也意在引导企业从“仿制药内卷”转向“创新药突破”,旨在保障群众用药可及性的同时,持续推动医药产业向“创新驱动”高质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