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交出亮眼成绩单:截至2025年10月28日,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5444家,总市值突破118万亿元,“十四五”期间连续五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
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为10月27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阐述的“十五五”资本市场改革路线图提供了坚实注脚。他强调将以投融资综合改革为牵引,推动市场实现更深层次变革。
五年来,上市公司作为实体经济“基本盘”的地位更加巩固——营业收入占GDP比重从“十三五”时期的52.0%攀升至58.3%,实体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由35.5%提升至49.0%。
更为深刻的是结构性质变:科技产业市值占比逼近五成,电子行业超越银行业成为A股第一大行业,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正形成更紧密的共生关系。
吴清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指出,“在全球格局与科技创新深刻变化的今天,唯有不失时机深化改革,才能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赢得主动与未来”。业内人士认为,“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在规模、结构和质量上的全面提升,为即将开启的“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构之变:向“新”而行,实体经济成色更足
“十四五”期间,中国资本市场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科技与创新逐渐取代传统行业,成为驱动市场增长的新引擎。
截至2025年三季度,战略性新兴行业上市公司家数占比从42.6%升至52.3%,首次占据半壁江山。利润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实体上市公司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的52.0%,开始超过金融业。
市值结构同样呈现显著变化。电子行业市值占比达到12.7%,超越银行业(9.9%),成为A股市场市值第一的行业。以电子、通信、电力设备、汽车、医药生物等为代表的科技产业上市公司总市值占比从“十三五”末的40.5%提升至49.2%。同期,金融与地产行业总市值占比则由19.7%下降至17.2%。
这一结构性变革背后是资本市场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支撑。证监会出台“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六条”等措施,支持科技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资本市场吸引力、包容性和竞争力持续增强。
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也更加完善,“十四五”以来,上市公司共披露并购重组14353单,交易金额7.6万亿元。近五年沪深交易所共210家公司平稳退市,是“十三五”期间的3.3倍。
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吴清指出,“将纵深推进板块改革,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包容性和覆盖面”。他还宣布,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加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
同时,证监会将坚持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定位,持续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健全新三板市场差异化的挂牌、信披、交易制度,畅通三、四板对接机制,筑牢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塔基和底座。
新“新三样”崛起:创新驱动塑造产业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发投入大幅增长,成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达6.5万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增长189.3%。截至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已占全国企业研发总支出的44.6%,这一比例较“十三五”期末实现翻倍。专利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彰显上市公司的创新活力。
分市场来看,科创板保持了最高的研发强度。2025年上半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11.2%,显著高于全市场2.11%的平均水平。10月28日,科创成长层迎来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科创板“1+6”政策成效显著。
创新投入直接转化为新兴产业的业绩增长。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创新药行业等新“新三样”企业也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相关行业上市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2.1%、67.2%、40.9%,推动中国资产价值“重估”。比亚迪、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等新“新三样”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快速成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的新“新三样”正处于从“并跑”向“领跑”迈进的关键阶段。机器人领域进展最快,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人工智能处于并跑阶段,在应用层已具备全球竞争力;创新药产业正从“跟跑”向“并跑”迈进,通过国际合作与“出海”模式加速突破。
政策层面,国家发布《“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明确产业战略地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从早期聚焦生物医药行业,拓展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将机器人、人工智能、创新药悉数纳入适用范围,凸显三大行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
吴清强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下,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投入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往往需要更大规模的耐心资本投入和更灵活、更包容的融资环境”。
为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证监会将择机推出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进一步拓宽并购重组支持渠道。同时,着力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扎实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推动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全面落实长周期考核,努力完善“长钱长投”市场生态。
治理提质:风险收敛与回报增长并进
“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改善,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投资者回报大幅提升。
公司治理机制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改革平稳落地,超140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通过审计委员会否决年报、主动向监管部门报告违法线索等方式积极履职,公司内部制衡得到有效加强。上市公司更加重视内外部沟通,有95%的上市公司召开业绩说明会,搭建起与投资者交流的桥梁。
投资者回报水平创下历史新高。截至2025年9月底,上市公司“十四五”期间累计现金分红10.4万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增长85.7%,相当于同期再融资规模的3.1倍。股份回购规模亦大幅增长,从“十三五”期间的2172亿元增至5555亿元,增长142.4%。
上市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25年上半年,沪深上市公司员工总数超3000万人,较“十三五”期末增长19%;相当于全国工业企业用工人数的41.9%。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支付给职工的现金合计3.6万亿元,较2020年上半年增长64.1%,员工平均薪酬较2020年上半年增长31.2%,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成为稳就业、惠民生的重要支撑。
曾经困扰市场的风险隐患得到有效化解。数据显示,上市公司股票质押市值占总市值的比重已从高峰时的近10%降至3%以下,不再构成资本市场的主要风险。违规占用担保余额较2020年底下降90%。
财务造假惩戒力度持续加大,市场生态逐步净化。2024年全年和2025年上半年,证监会累计查办财务造假案件139起,已经做出行政处罚86起,涉及各类责任主体653人(家),罚没金额73亿元。
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群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随着“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改革路线图的明晰,上市公司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微观基础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吴清表示,“放眼未来五年,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仍将面临复杂深刻变化,既有新的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并强调“只有不失时机深化改革,才能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