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与全球领导力学院承办的明德战略对话(2025)在北京举行。会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球化新动能”为主题,探讨世界变局下的全球治理、技术革命与人类未来发展。
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也是中意建交55周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经贸合作始终是中意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中意经贸合作潜力?
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尽管意大利是欧洲第二大工业国家,但其经济结构与中国不同。鉴于两国经济规模和结构的不同,未来合作需更加细致地规划,逐个行业分析探讨,以实现互利共赢。
记者注意到,长期以来,普罗迪始终致力于推动中意及中欧务实合作,多次来华访问,与中国保持着密切友好往来。
中意经贸合作要逐行业分析探索模式
意大利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意大利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为725.43亿美元,同比增长1.1%。
中意是中欧合作的重要支点,未来,在进一步挖掘中意经贸合作潜力方面最关键的是什么?
普罗迪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最关键的前提是要注意两国产业结构上的差异。和中国相比,意大利算不上大国,两国市场规模和结构都有显著不同,不能用“对等规模”思维推进合作,两国必须结合不同的经济规模和结构,细致地规划未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意大利是欧洲第二大制造业强国,我们没有那么多大型企业,但拥有许多高效、专业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细分领域极具竞争力。”普罗迪表示,意大利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端、小众且高质量的产品上,而非大规模量产。未来,中意经贸合作应基于这一特点展开,重点发展细分领域的高端产品,注重品质和高附加值。例如,在传统行业中如陶瓷制品,意大利曾占据全球很大的市场份额,现在虽然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仍保持高端定位和高价位。
“我们的合作不是要涵盖所有领域,而是应该逐领域分析,探索双方可行的合作方式。虽然这很有难度,但完全有可能,并且合作潜力很大。”普罗迪表示。
针对中意两国的文化交流合作,普罗迪也分享了他的看法。“文化交流对中意两国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之间有着紧密的文化联系。意大利民众一直对中华文明怀有深深的兴趣和敬意,我认为中国民众对意大利文化也有着同样的好感。我们在很多文化领域都有合作,从考古研究到艺术表演。”普罗迪表示,不过,当前两国人文交流还不够,尤其是学生和学者的交流规模太小了。
“现在,不仅是意大利,整个欧洲的大学都普遍使用英语教学,语言已经不再是交流的障碍,但我们并没有很多大型中意学生交流项目。中国和意大利有许多顶尖大学,双方完全有能力做到深入交流,我们应该携手推进,在人文交流上投入更多资源。”
中欧需加强对话以促进合作
在前述活动中,普罗迪表示,中国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能取得这些成就,根据我的观察,背后有三大核心支撑。”普罗迪说,一是基础设施的领先优势,中国完善的全国性基建网络不仅支撑了各产业发展,还缩小了地方差距。二是人才红利的充分释放。中国被称为“充满工程师的国家”,正是这些科研与技术人才,为科技变革注入了核心动力。三是中国的私营企业也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以技术创新和生产升级为目标,成为全球竞争中的重要参与者。
普罗迪指出,未来中欧合作可以从两方面推进,要共同打造一个有活力的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因此,开启中欧间的对话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难点在于制度差异,需要双方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积极作出各种调整。
“鉴于欧洲决策过程复杂且耗时长,在20多个不同国家间达成共识极具挑战,但为了拥有一个繁荣的未来,这种努力是必要的。”普罗迪表示。